煤矿三违现象分析

“三违”可控,事在人为在煤矿生产中,绝大多数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行为不规范,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认真分析“三违”的成因和危害,减少和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是煤矿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通过对所查处“三违”发生的成因和性质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三违”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盲目性。一部分人认为煤矿井下作业只是很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对学习安全知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凭习惯和经验作业,造成盲目性“三违”。

2.无知性。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较低,自控能力和个人安全意识差,对需要掌握的应知应会技术和施工措施一知半解,很多人违章了还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

3.习惯性。不能够很好地摆**全与效益的关系,只讲产量、进尺,为了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量,随意省略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在没有导致事故,尝到“甜头”的情况下,一再实施,养成习惯性“三违”。

4.管理性。在明知不具备安全条件的情况下,仍指挥职工强行作业,造成了管理性“三违”。

5.放任性。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管理粗放,对一些轻微“三违”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安全错误思想,久而久之,造成放任性“三违”。

6.工序性。在作业中没有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施工,工程质量差,安全设施不齐全,给后续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留下了安全隐患,造成了工序性“三违”。

7.社会影响性。一方面,过多地接受外部信息,容易分散精力,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走样;另一方面,家庭和亲属中发生的一些矛盾及生老病死等重大事件,也会使工人思想情绪波动,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导致行为失调。“三违”的主体是人,人的错误认识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主要根源。由于个人的文化层次、社会阅历、家庭状况、素质等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三违”的主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不正确的心理: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7.盲目心理。新工人和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工人,由于缺乏安全知识或文化技术素质低,作业中糊里糊涂地违章,糊里糊涂地出事。

8.厌倦心理。因长年累月地高强度劳动或身体健康原因,不堪重负,生产热情不高,工作完全处于应付状态,使安全缺乏可靠性。

9.唯心心理。有文化程度较低的职工,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抱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错误想法,不注意安全,随意工作,往往造成事故。要结合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扎实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理性地看待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安全素质是工人安全意识、业务水平、行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要借助安全培训这一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以“一通三防”知识学习为重点和突破口,全面提升职工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使职工明白什么是安全,怎样才能保证安全。重视开展“三违”危害性的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教育不放松,紧密围绕工人心理规律、社会和家庭生活对人的影响规律、安全与生产发展规律,以有效、管用为原则,通过开展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三违”人员现身说法等安全教育形式,使大家充分认清“三违”的严重后果和危害,自觉规范行为,远离违章。减少和杜绝“三违”必须立足严管重教,循序渐进,多管齐下,形成“人人要安全,个个争安全”的良好局面,最终杜绝“三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