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尤为关键。内部审计工作是当前国有企业内控工作开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开展质量直接影响了内控工作的开展成效。国有企业本身应该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积极有效地推进相关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落实,为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支持。本文就如何提升和保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水平进行了分析,探究了相应的改进思路,希望能够为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一、引言

内部审计即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进行调查,通过对财务会计报告和内部控制制度来衡量是否存在管理缺陷或漏洞,企业经营管理是否存在舞弊等行为,并且发现其潜在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工作进行落实,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1.内部因素。首先,想要实现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当前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内部审计部门既要对上级审计部门直接负责,又在人事关系上受到国有企业的制约,基于双重领导的作用下,势必会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独立性。其次,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推动传统内部审计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转变的外在动力,而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多来自审计或财务、会计专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结构单一,无法满足风险管理、企业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业务需求。然后,从审计模式上来讲,因为受到计划经济和行业保护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较慢,其内部审计模式较为落后,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这与目标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最后,国有企业错综复杂的内部组织架构和人际关系也是制约内部审计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被审计单位往往对“检查式”的内部审计怀有敌意,因而在审计过程中难免会对审计人员有所保留。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风险,阻碍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

2.外部因素。首先,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因此它不像国家、社会审计那样有完备、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指导,因此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然后,随着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最后,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使内部审计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而逐渐偏向于管理领域,审计对象由以往的财务责任延伸到经营、管理责任,审计范围从会计记录拓展到企业的各类经营活动和控制系统。内部审计对象的逐渐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多样化也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措施

1.提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上看,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实现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必要手段。其可以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评价和检查,实现有效地咨询、监控、信息鉴证以及风险预警等活动,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的管控依据,并且也能更好地对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是完善和促进企业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国有企业管理者应该提升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对内部审计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地处理和管控。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朱小芳,周大伟,杨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2(06):137-138.

[2]刘慧娟.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基于内部控制理论视角[j].北方经贸,2014,(12):207-208.

[3]张兴峰.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