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影响因素证实分析

摘要。根据年度数据建立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长期均衡和动态调整模型,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与相应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我国国债需求量是由财政赤字、国债还本付息额两个因素所决定,我国国债实际发行量向需求量进行调整的速度为0.75,即国债需求量与年初发行量之间的缺口有75%的部分在年度内得到调整。说明我国国债还有一定的发行空间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国债,适度规模,动态调整模型

一、引言

国债是以国家财政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自从1981年我国政府重新发行国债以来,每年国债发行的规模从数十亿元提高到数千亿元,国债发行累计余额在2000年就已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已超过2万亿元。如此大的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国债市场的容量与空间还有多大,是当前财经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国债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总体而言,对于国债发行规模的研究,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研究方法,定性研究(规范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思想,但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数量结论。现有的几种定量方法(实证研究)试图对国债发行规模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但其方法的采用有待改善,预测的精度有待提高。本文根据年度数据建立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长期均衡和动态调整模型,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与相应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我国国债的长。期均衡模型

国债规模的大小在客观上受到很多宏观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本文得到与国债规模(c),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的四个影响因素,即财政赤字(fd)、信贷规模(l)、居民储蓄(s)和国债还本付息(pd)。本文采用这四个因素作为国债规模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根据1981~2003年的历史数据,运用ols回归法,建立我国国债的需求模型。

运用eviews3.1软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如表1所示:

从回归系数上看,我国国债规模(c)与财政赤字(fd)、信贷规模(l)、居民储蓄(s)和国债还本付息(pd)都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财政赤字和国债还本付息的系数最大,是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说明我国的国债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偿付国债本息,而不是以宏观经济政策为导向的市场主动选择的结果。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bt-bt-1=θ(bt*-bt-1)(2)

其中,b*t是第t期国债需求量或意愿水平,bt和bt-1分别是第t期和第t-1期国债实际持有量,θ是调整速度。

假定我国第t期的国债需求量b*t是确定的,并且政府总是打算弥补期初实际持有bt-1量与这一需求量间的缺口,但由于受国债调整成本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一国在第t期内不大可能将期初实际水平bt-1调整到本期需求水平或意愿水平b*t,因而本期的实际水平bt只是作局部调整,调整速度为θ。均衡模型假定实际持有量就是需求量,即θ=1,那只是这里所讨论模型的一种特殊情况;b*t-bt-1>0,表示期初的国债发行量不足以满足该期的需求;b*t-b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