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林业种植方法
9猪苓栽培中尚待解决的问题[3-17]猪苓生长周期较长,进行人工栽培的时间较短,很多省时省事高产的栽种模式都处于试验阶段。如平地栽培的水分管理、营养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都比较便利,但是夏季温度难以控制,并且土壤中腐殖质含量通常太低,不适宜猪苓生长;即使是仿野生的传统栽培模式,问题依然很多,如林地栽培虽然猪苓生长所需的温度适宜、营养物质充足,但是管护难度很大,野猪破坏严重,以及优良种苓品种短缺等等都影响猪苓的产量。【栽培要点】
.苓场选择苓场应选在气候凉爽的山林下,以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的森林腐殖土、沙壤土或棕壤土的坡地为好。土壤含水量在%-%之间。坡度为°-°,不宜太平缓或太陡。而且选择早、晚太阳可以照射的坡向为好。土壤ph值为微酸性或近中性,一般在-.之间。(猪苓林地栽培多是在海拔800~1400m的林中进行,树棒、树枝、枯枝落叶可就地取材,方便易行,避免花费很多劳力进行搬运,节省了劳力也节省了费用;林地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具有猪苓生长的良好基质,既有利于蜜环菌生长繁殖,又有利于猪苓生长繁殖;林地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树根,尤其具有丰富须根,为蜜环菌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猪苓生长不断提供丰富的营养;凉爽林地是猪苓生长遮阳的天然屏障,既遮阳,又透风透气透光;林地树木在每年秋冬季节有大量的枯枝落叶覆盖地面,为猪苓坑面增添了覆盖物,有利于保温保湿,这些覆盖物腐烂后又增加了土壤中的腐殖质,使猪苓不断获得营养;林地栽培不与农业争耕地,充分利用了林间空地,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菌材准备将适合于蜜环菌生长的柞木、枫木、桦木、榆木等木材,接种上野生或人工培养的蜜环菌菌种,埋在细河沙与锯末(:)混拌的培养料中,使蜜环菌在术材上生长并形成菌索。
.繁殖方法
孢子繁殖每年-月,从苓场或野外采摘猪苓的成熟子实体,晾干后揉搓成粉末,即为有性繁殖的孢子种。子实体在干燥过程中不能在太阳底下暴晒,不能淋雨,不能烟熏火烤。应随采随用,播种前先挖好苓穴,在穴内放好菌材,在菌材附近每个苓穴播种克,用培养料或腐殖土覆盖,稍加压紧。
种苓繁殖栽培时间一般春季月下旬至月上旬;秋季在月下旬至月下旬。选择表面粗糙、凸凹不平,多小瘤状物的鲜猪苓,或用种芽(菌核外皮上长出的绿色或雪白色的点状物)作繁殖材料。采用坑栽。栽培时把掰好的小块种苓或种芽一个个地放在菌棒上菌索较多之处,稍微用力,使种苓块断面与蜜环菌和菌材紧密结合,以使猪苓与蜜环菌和菌材建立营养关系。根菌材上压放-个种苓,每坑(窝)下种量-克。种苓放好后填腐殖土,轻轻镇压,不留空隙,松紧适度,覆土-厘米,上面盖些枯枝落叶,略高出地面。
栽培方法。采用坑栽,一般坑深50厘米,长宽各70厘米。林下栽培,既防止破坏森林,又能给猪苓创造适宜的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栽培前首先要培育好密坏菌的菌床或菌材,一般用长有密环菌的朽树根、树枝、树皮作菌种和砍的新树棒(粗约10厘米,长50~60厘米的短节)堆放在坑内,盖土20~25厘米,温度适宜,经过1~2个月即可使用。也可使用培育好准备栽天麻的菌材,或栽过天麻尚未腐烂又没长杂菌的老棒来栽培猪苓。一窝用5根菌棒,下种菌核0.18千克。栽时选完整无伤的新鲜野生小猪苓,或把猪苓核分成小块,每块大小如核桃一般,用手指压紧使菌核扯断的菌丝断面与菌材紧密结合。一根菌材上可压放苓块7~8个,栽好一根,用腐殖上把四周培好,不留空隙。以此类推,一般只栽一层,最好盖腐殖土20~25厘米,略高出地面,两年后可以采挖。
栽后管理猪苓栽培时不施肥,栽后不需追肥。栽后盖些枯枝落叶,不除草,保持野生状态。经常保持坑内土壤适当湿润。防止人、畜践踏和鼠害。不要经常翻看,以免破坏它和蜜环菌及菌材之间的营养联系。
猪苓种植方法
1菌种的制备[2]1.1猪苓菌种的制备
人工栽培猪苓,要选择黑苓(3年生)与灰苓(2年生)作种苓或提取菌种。在蜜环菌的伴生下,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猪苓菌核从某一点突破里皮,发出白色菌丝,每个萌发点均可生长发育成包着一层白皮的新生苓;白苓又在适宜的条件下不断生长、发育,成为灰苓。灰苓继续生长发育成为黑苓,即成品苓。
将活化的猪苓菌种,接入罐头瓶中,在在20一22℃下培养,待由菌丝体长满罐头瓶并形成猪苓小菌核,即为栽培种。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采收。猪苓栽培后如需种苓,则3年采收,大部分为种苓,少部分为商品苓。如需商品苓,则5年后采收,大部分为商品苓、少数为种苓。种苓可用于扩大再栽培。商品苓则用来加工入药。采挖采挖季节为4一5月或9一10月,并选择灰褐色、核体松软的菌核留作种等。
2、加工。挖出的猪菩要用刷子刷净沙土与杂质,不能用水洗。置于阳光下晒干或晾干,再放在通风处保存。
3、等级标准。甲级。菩块大,表面黑色,质地坚实,肉质白色;乙级;菩块小,表皮呈灰色。等体烂碎,皱缩不实,肉质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