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林业现况与建议
1城市林业的兴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如噪音、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灰尘、温室效应等,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促使人们致力于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置于森林中,确立森林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但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对城市林业的重视往往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当城市化水平进入高速发展期,面对城市建设扩张的各种压力,很容易忽视环境建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城市建设一旦定型,再要改造将十分困难。在城市化建设中造成了许多负面的教训。因而,城市林业和城市森林的研究才应运而生。都将发达的城市林业作为城市繁荣文明、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当前,现代化城市建设都在紧紧围绕建成生态城市、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这一新的目标迈进。
2城市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2.1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实际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其任务是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等。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2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林业是指既有城市气息又有森林系统的,既符合城市发展又有利于人类定居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复合体。目前,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主要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等。
2.3城市林业的作用
城市林业建设具有能创造和改善生物的栖息环境,缓和温室效应,改善城市小气候;可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和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能减菌、杀菌,减弱和消除噪声以及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功能,为营造安全、美观、效率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城市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公共绿地偏少,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仅为35.11%,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为8.30m2,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联合国要求的力争世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0m2,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50%的绿化覆盖率。
(2)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7)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法治力度完善和制定城市林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执法体系,并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依法建绿、依法护绿、依法兴绿,确保城市林业健康稳定发展。
5结束语
当前是国内城市快速发展的时代,但是在我国城市建设在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代价,这严重的威胁着人类健康,致使城市环境与人理和生理要求相悖。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尘减噪、吸排固碳、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能够增加城市的环境容量,维护生态安全。城市林业是不同于传统林业、山区林业的都市林业、现代林业和生态林业,因此城区规划须始终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中心,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来规划、布局和建设。通过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景观效果,努力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