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与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摘要。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的根本。目前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祖国大好河山,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持水土,根除自然灾害,应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迎难而上,不断开创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局面。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水土流失成因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是自然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加剧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1.1自然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其中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方面是潜在因素,而降水是主要动力因素。

1.2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潜在因素,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则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开山采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且呈现出随着人口不断增强的趋势。长期以来,人为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活动是诱发和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及人为破坏,形成了两个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一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人口增长快,环境人口容量严重超载,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主要是坡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二是“越穷积累越少,积累越少越穷”的恶性循环。另外,滥挖、滥伐等人为破坏活动和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资源、自然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保护,人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而严重的水土导致自然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逆向演替,土壤肥力衰退,自然灾害频发,农林牧业产量降低。水土流失不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且还严重威胁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妨碍社会的进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泥沙淤积,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态环境,是造成山区区域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1水土资源损失严重

作为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水土资源的严重流失,使当地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加剧干旱程度;地表活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生产力严重下降,造成沟头延伸和沟岸扩张,沟壑面积扩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当地群众的贫困程度。

2.2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2.3淤塞河流、淤积水库等沟道工程

大量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水库,缩短水库使用寿命,严重影响行洪调洪、蓄水灌溉等综合效益的发挥,对工程安全构成了威胁。水库由于淤积防洪能力降低成为病险水库,保灌面积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1/3,有些水库已完全丧失了蓄水灌溉能力,只能采取“空库迎汛”的运行方式,造成汛期有水不敢蓄,汛后想蓄又无水的状况。

3.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3.1预防措施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参考文献:

[1]车伟光、赵小社.退耕还草坡耕地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09-15

[2]温国敬、于建海.侵蚀山区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索[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