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公害事件[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八大公害事件文明发展消亡与环境的关系
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进程。“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用它来形容某些文明的消失,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今天,人类已经践踏了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片土地,这正是人类文明不断从一处移向另一处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若干古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地中海文明
地中海文明包括环地中海地区的各个文明,主要的有黎巴嫩地区的腓尼基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以及北非和小亚细亚地区的文明。历史从这个地区找到的例证,相当具有说服力地证明了文明人是怎养毁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的。
腓尼基人的国土位于海边,由一条狭长的海滨平原和与之平行的一条狭长的丘陵地带组成。这里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降水,郁郁葱葱的草被和森林,包括了著名的黎巴嫩雪松。另外,有利的地形阻止了好战的内陆部落的入侵,给腓尼基人提供了可靠的保护,同时也阻止了腓尼基人向陆上发展,因此向海上发展,而成为航海家和商人就是一种必然。腓尼基人很早就发现遍布其国土上的木材是一种畅销商品,尤其对于埃及及两河流域等大平原上的文明人来说更是弥足珍贵。于是贸易使得林地迅速地减少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公元前8-6世纪,腓尼基人渡过了他的黄金时期。当希腊的舰队在公元前480年成为海上霸主时,腓尼基文明因海权的丧失开始衰落了。
而在希腊,第一次大规模的环境破坏发生于公元前680年,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和聚居区的扩大。其实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希腊人就开始了殖民政策,以求缓解本土上的人口压力。尽管希腊人从其亲身的教训中痛切地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肥料的使用可保护土地的肥力和土壤的结构,台地可防止水土流失,等等。但是,人口的压力仍使大多数希腊城市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仅能依靠其商业和工业维生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39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希腊的文明终于衰落了。
几个世纪以后,意大利的罗马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人口的增长引起植被的消失,水土的流失和洪水的泛滥造成的严重的土壤侵蚀,使肥沃的表土被带进河流,带到河口并沉积下来,形成沼泽。环境的恶化使繁荣的都市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沼泽和荒漠之中。古代罗马主要港口之一的佩斯图姆港在公元前1世纪被沉积物完全淤塞,整个城市变成一望无际的沼泽,疟疾的流行使该城直到公元9世纪荒无一人。宠廷沼泽出现于公元200年左右,而400年以前这块土地曾经养育了16个市镇。
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下游,即美索不达米亚,现今的伊拉克建立了域邦,这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社会,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使用文字的同时,苏美尔人在幼发拉底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这些工程不仅浇灌了土地,而且防止了洪水。巨大的灌溉工程网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使数百万的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从事工业、贸易或文化活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巴比伦文明。
然而,经过1500多年的繁荣后,到公元前4世纪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却衰落了。如今在当年古巴比伦城池的废墟上,除了荒漠和盐碱地,再也找不到当年古文明的恢弘气势。究竟什么是导致巴比伦文明消失的生态学原因呢。
巴比伦文明从人类利用水——灌溉开始,以不合理的灌溉所造成的土地盐渍化和灌溉渠道淤积的严重后果而告终。苏美尔人对森林的破坏,加上地中海气候冬季倾盆大雨的冲刷,使河道和灌溉渠道的淤积不断增加,人们不得不反复清除淤泥,甚至重新挖掘新的渠道,尔后又无奈地将其放弃,这样的不良循环,使得人们越来越难将水引到田中。与此同时,由于苏美尔人只知道灌溉,不懂得排盐,其结果使美索不达米亚的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给这片沃土披上一层厚而白的盐结壳,正如当时的文字记载的“earthturnedwhite”。土地的恶化,使美索不达米亚葱绿的原野渐渐枯黄了,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恶化,使文明的“生命支持系统”濒于崩溃,并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落。历次朝代的更迭,都没能恢复土地的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
1源的恶化状况,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永远地沦为一个人口稀少的穷乡僻壤。如今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只有沙漠、盐渍化土地。
玛雅文明的消亡。中美洲低地丛林的玛雅文明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其后到公元前450年,人口一直在稳定地增长,聚居地的面积和建筑结构的复杂度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其文明的成就反映在他们对宇宙的认识程度,城市、建筑的艺术设计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方面。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后来却突然消失了。第一个鼎盛时期的玛雅文明大约在公元900年时神秘消失;第二个鼎盛时期出现于两个世纪以后,在原地址以北250km,也在十
五、十六世纪前后突然消失了。
从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来看,早期玛雅文明的基础,据估计,是一种“swiddenagriculture”系统,即每年12月至来年3月的旱季用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在雨季来临之前用火烧,然后种植玉米和大豆,秋季收获。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后,因肥力下降和难以清除的杂草侵入而被撂荒。应该说,这种农业系统在热带地区非常适宜,生产力也很稳定。但因废弃的土地必须等到地力恢复,丛林再生后才能再次使用,这段时间一般需要20年或更长。所以,大片的土地只能维持一小部分人的生活。然而据考古证实,当时整个玛雅低地丛林中生活的人口最高接近500万,如此庞大的人口对其生存的土地来说,显然不可能依靠“swiddenagriculture”系统来维持。据最近考古发现,后期玛雅社会已经产生了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系统,这种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治理上:在坡地,清理丛林后,土地被垒成了台地以防止水土流失;在低地采取网格状的排水沟,不仅可以排除洪水,而且可以利用沟中的淤泥来抬高地表。当时玛雅人主要的作物是玉米、大豆、棉花、可可等。但是,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侵蚀非常严重,在这种地区,一旦森林覆被破坏,土壤也就随之流失了。而农业用地、木材及燃料的需求,使森林消失不可避免;与之相关的是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高,造成低地和沟渠的淤塞,地下水面抬高。此外,土壤有机肥补充不足,环境及资源恶化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公元800年食品生产开始下降,粮食短缺和战争频繁,导致高死亡率使人口锐减,城市逐渐变成废墟,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毁灭了。
撒哈拉文明的消亡。撒哈拉原来是生命的绿洲,那里曾是一片雨量充沛、河川涌流、溪涧潺潺、草木繁茂的千里沃野。那里曾有人类定居,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石刻和岩画。这些石刻和岩画,以生动写实的风格,向后人描绘了5000年前撒哈拉水草丰美的草原环境。如今撒哈拉早已失去昔日的绿洲风采,成为满目凄凉的大沙漠。因为这块沃土原有的水分平衡遭到无情的破坏。滋润这块土地的“季风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而人类烧荒林地、过度放牧等自毁家园行为,最终导致了沙漠的形成。现在,沙漠仍像死神一样以每年6km的速度吞噬着中非的沃土,那里的人们依旧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破坏生态环境中水资源平衡,无节制地消耗森林、过度放牧,他们似乎未意识到,他们仍在继续撒哈拉的悲剧。
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衰亡。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可拉玛干沙漠南部,曾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那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灌溉农业,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不少沙漠中的城郭和农田。此后,西域广大地区统一于汉朝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发展屯田,兴修水利。作为西域交通要道的丝绸之路南道所经楼兰、且末、精绝、渠勒、于田、莎车等地均有很发达的农业。到了唐代,农业更为发达,《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焉耆、龟兹、莎车、于田等地的农业盛况。古楼兰王国以楼兰绿洲为立国之本,历经数个世纪,曾经繁盛一时。而今天,沿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掠过,古代的大片良田已沦为流沙,古城废墟历历在目,曾经浩瀚的罗布泊已经干涸,楼兰等绿洲已沦为不毛之地,丝绸之路沿线古文明已湮灭于荒漠的吞噬下。
丝绸之路沿线古文明的消失,固然与气候变干、降雨量减少、冰川融水萎缩、河流断流、水系改道等自然因素的波动有关,但土地的过度开垦、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天然植被的破坏以及频繁的战争等人为因素,加剧了土地盐渍化、水资源的耗竭和环境退化,这是导致丝绸之路沿线古文明的消亡的原因。
上述几个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古文
2明消失的教训值得人类对长期以来沿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今天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看,人类只有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环境污染:八大公害事件给人类敲响警钟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工业的飞速发展,由此也给人类带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疾病和灾难。这是科技所引发的副作用,正如,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理论的第一次应用却是用于战争一样。科技如何应用于对人类更加有益的事业,是人类在未来需要长久面对的重大问题。
其中,环境污染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首要问题,工业革命之后,发生了许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1873年、1880年、1892年,英国伦敦发生了三次煤烟污染事件,死亡人数约为2800人;1905年,英国格拉斯哥城也发生了烟雾事件,死亡1063人;日本明治期间,足尾铜矿所排污水危害了下游的农田,使几十万人失去了生计;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这次事件曾轰动一时,虽然日后类似这样的烟雾污染事件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却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2、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
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人口43%。症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