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扶贫政策资金对接整合与落地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协统一安排,第一调研组在副主席xx同志的带领下,围绕“精准扶贫政策资金对接、整合与落地”课题,深入有关县直部门、部分乡镇开展调研,提出了关于精准扶贫政策资金对接、整合与落地的思路与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全县精准扶贫政策资金对接整合的现状
(一)领导高度重视,政策支撑逐步形成。精准扶贫战役打响后,中央、省、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成立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层层签订军令状,出台了《落实贫困县约束机制的实施办法》、《xx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与精准扶贫考核实施方案》等支撑文件,组建了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兜底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扶贫、就业创业、金融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八项重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统筹协调各牵头单位认真研究上级政策,紧密结合xx实际,制订完善精准扶贫各项具体政策,《xx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教育精准扶贫规划》、心得体会《农村医疗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讨论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政策兜底、就业创业精准扶贫方案正在修订完善中,“1+n”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形成。
(二)统筹规划设计,整合对接路径清晰。县委、县政府按照党中央“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8年实现“贫困人口脱贫销号、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县脱贫摘帽”的总目标,研究出台了《整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决定》和《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产业发展脱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扶贫阻断一批、就业创业带动一批等“六个一批”脱贫工程,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编制完善了户、村、镇、县四级规划、行业部门规划,制定了《精准扶贫资金整合办法》,健全了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监管机制,完善了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分配、立项、审批、实施、绩效评估等环节的操作规程,建立了县级财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5%、存量资金的50%用于精准扶贫的稳步增长机制,精准扶贫政策资金对接整合路径逐渐清晰。
(三)各地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成效初显。各级各单位积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发挥部门主观能动性,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和政策对接力度,范文写作取得初步效果。县水务局积极对接中央、省、市南水北调中线补偿、上级水利精准扶贫政策,将全县建档立卡的1.98万户、5.19万人饮水安全,黄堡、寺坪、店垭等4个乡镇应急水源项目纳入国家、省、市“十三五”建设计划;县发改局主动与国家、省、市发改部门对接沟通,争取易地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家专项建设资金达4.1亿元,扶贫、环保、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人社、民政等部门主动作为抓对接、争政策。各乡镇和村组不等不靠,积极探索产业带动、村企共建、股份合作、公产安置等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户以土地、林地入股,网络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过渡湾镇茶庵村网络105户农户发展蓝莓产业,黄堡镇黄堡村网络62户农户发展核桃产业,使村民变股民、林权变股权、荒山变果园;鸿兴园、唐儿河、水田坪等村通过争取政策、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实施弱势贫困群体公产安置新模式,有效解决特困弱势群体住房难题,热门思想汇报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积累了经验。
二、政策资金整合落地存在的问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要实行源头大整合,充分发挥资源聚合效益。要实施扶贫资金大整合,实行县级扶贫资金总统筹,建立扶贫开发专项基金、产业扶贫信贷基金和农产品深加工风险共担基金,撬动金融、保险社会资本参与脱贫攻坚,真正做到“多条管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聚集裂变效益。要实施社会力量大整合,健全村企对接机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打造产业示范基地,形成“长流水、不断线”的扶贫功效。要实施培训资源大整合,系统实施技能培训、能人培养、“雨露计划”,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要实施产业培育大整合,鼓励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