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书记政协委员述职报告
党支部书记政协委员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
同志们:
我叫***,今年43岁,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县第五届政协委员。
贾庄村是个三面环山、吃饭靠天、交通闭塞、吃水困难的贫困村。全村187户,646人,土地不到900亩,荒山5500亩。身居山窝,地少山多,出门爬坡,这就是贾庄村的面貌和特点。我既是支部书记,又是政协委员,无论是站到哪个位置,摆脱贫困,让农民逐渐地富起来,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怎样才能改变面貌呢。瞑思苦想过多日,就是想不出好办法来,有时候我怨恨自己太笨,人家都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为什么我就找不到路呢。实践证明,俗话是实话,实话是真理。后来我所做的一切,取得的一些成绩就是从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路”字开始的。
一、立下愚公移山志,路在脚下创业绩
我们贾庄村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距乡政府驻地9.1公里,原来的土路是晴天坑洼颠簸,雨天泥泞不堪。最南端的邵家背村与***市的王瓜店镇接壤,一山之隔,南面就是几十万人口密集的部队后勤基地、煤矿区及肥城市近郊区。但由于山高路险,双方的沟通少、贸易往来只能用肩挑人抬进行。无论如何也要和肥城通开这条公路,让贾庄村成为双泉乡第二条通肥城路的窗口村。从1997年始,我几次徒步翻山越岭,主动与山南面紧靠部队后勤基地黄叶村支部书记协商通路之事。一个村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又多次找我们县政协的领导,在通路问题上要给予支持,县政协领导曾多次亲临肥城与市政协共商通路之计,在双方政协领导的关心努力下,肥城市政府批示王瓜店镇政府把黄叶村通邵家背村山口公路工程列上了九七年计划,并于当年冬前,黄叶村投资80多万元将水泥路通到了山口下。人家的诺言实现了,我们的问题怎么办。我多次找县、乡政府的领导,但由于财政都很困难,投资又大,一时难以拍板。我们这一方的路不修,山南的路修的再好也是个通不开,我们县政协领导怎样向人家肥城市领导交代,我又怎么向黄叶村的干部和老百姓交代。于是我又改南下为北上,上市里找市政府,找市长。但找市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市长繁忙是可想而知的,不可能光等着我们去找,跑多少次不一定见上一次面,更不用说细谈一阵了。后来我想,从乡政府驻地到邵家背山10.4公里的道路间,难度最大的要数邵家背至山口的1.3公里段,全部是花岗岩石,坡陡弯多石质硬。98年冬我不等不靠,先行一步,发动全村老百姓苦干三个月,光炸药用了10多吨,上至70岁的老翁,下至十多岁的学生,风雨无阻,冰冻无碍,一个冬春没闲着,99年春节后年初三就全村出动上山凿石。三个多月的辛勤汗水终于将原来的一条羊肠小道拓宽为6米宽的雏形公路。贾庄村发动群众自觉修路的行动受到办事处和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几次带猪肉等慰问品亲临工地慰问群众,并安排全乡机关、乡直各部门的干部职工帮助开山劈石,同甘共苦。愚公移山的精神,通过各级汇报,终于感动了上帝,谢市长带领市有关部门及县政府领导亲临贾庄工地,现场办公,并当场拍板决定,将双泉驻地至邵家背公路列为市长扶贫工程。这一皆大欢喜的决定,代表了全村群众乃至全乡人民的心声。99年下半年,市政府扶持75万元,县政府扶持15万元,乡内自筹60万元,共投资150万元,完成了这条长10公里的沥清路修筑任务。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通过两年来的引进开发建设,等于给全村在西南山峪建立了一个示范基地。原来群众担心的有苗无水难见果、干柴一堆赔老本的想法动摇了,眼看着西南山峪周围荒山荒坡上不用动力就能浇水,荒坡变成水浇的幻想将成为现实。大伙的心动了,思想坚定了。去年以来,全村有43户群众主动承包荒山荒地近500亩。20xx年全村植核桃、板栗3万株,嫁接冬枣1万多株。今年冬枣的价格一般都在每斤15元左右。虽然由于管理不细,成品枣少,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但毕竟吃上了甜头,有的户靠枣收入达千元以上。村两委会决定要紧密的与***开发商配合好,他们计划在上游新建4座塘坝,我们计划围绕新开发区域的拓展,在东峪、东南峪和村西河道上也新建4座塘坝,库容量达到5万立方以上,做到山山有林果、沟沟有水源,既能自流灌溉,又能低水高扬,使全村的粮田及林果树雨能蓄、涝能排、旱能灌,旱涝保丰收,年年见效益。
我们打算三年内全村建成2千亩板栗、1千亩核桃、1千亩冬枣的干果基地。并通过加强技术管理、产销服务等措施,实现三年建园,五年见效。八年内达到人均收入5000元(其中仅林果收入3500元)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贾庄村脱贫致富的目的。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和政协委员几年来所做的一些工作,但目前只是初见成效,与兄弟单位、兄弟委员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好。我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愚公移山和契而不舍的精神,继续开发荒山,围绕农林牧副产品搞好加工和销售项目。20xx年,首先解决周转金困难的问题,将从济南引进的冬枣桂圆莲子羹加工厂项目投入生产,并尽快将其产品并轨到原来良好的销售渠道中去。同时在板栗的加工上作文章,采用较先进的糖炒技术,把糖栗子打入省会和首都市场,为形成规模后的农林产品找销路,为付出劳动和代价的农民排后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