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桥梁作用做好新形势下政协群众工作[小编推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的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的稳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这个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十二五”时期,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巨大机遇与挑战,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之中,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距离拉大,地区、城乡和群体在收入、财产、就业机会、工资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还存在不公平,充分显现出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此之时,我们工作的基本方针,更当是放手团结群众,凝聚民心,紧紧依靠群众的支持,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雨险阻、困难坎坷,去赢得“十二五”的新胜利。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协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把开展群众工作作为重要职责。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协能够发挥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的优势,始终如一地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凝聚民心民力,最大限度地把各界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政协能够通过协商议政,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协能够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推动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政协的三大职能,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还是参政议政,都是建立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之上。群众的利益诉求,是政治协商的客观依据,是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参政议政的基本素材。

(一)弘扬民主团结精神,全方位加强政协与各界群众的密切联系。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是政协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全方位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使政协切实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各方面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是要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促进团结、维护稳定的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协代表性广、包容性大的优势,

努力做好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工作,最大限度地为党和政府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收入差距、环保等民生问题出谋划策,努力理顺社会情绪,促进各族各界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要切实贯彻群众路线,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政协委员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代表人士,经各方面协商产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体现了“从群众中来”的特点。政协委员要切实履行职责,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做到亲民、爱民、重民,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诚心诚意地为群众办事,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三要努力为群众和各方面搭建知情平台、交流平台和反馈平台。要针对当前网络虚拟社会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积极探索网上提交和查询提案、网上交办和答复提案,把群众的急事及时解决在基层,同时利用“虚拟社会”,拓宽参政议政渠道,促使广大政协委员,围绕全局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重点课题开展调研,强化提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实实在在、集中力量为群众解决一些难事,让群众满意政协工作。

(二)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加强对群众工作的探索一是要加强对群众工作领域的拓展。当前,要根据政协优势、特点,突出群众工作的重点、难点,将加强群众工作同化解

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同反腐倡廉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是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中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政协主要应在加强社会协同、强化公众参与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对群众工作方法的探索。要认真研究新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状况,重视各种利益群体的变化,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界别;要根据界别的特点和要求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各界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认真探索发挥界别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实现不同政党、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区域间群众关系的和谐。在参政议政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三是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协委员中有不少民营企业家,在地方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引导他们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带头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增加社会财富,扩大劳动就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助学、扶贫帮困、奉献爱心。政协委员中还有不少是各行各业的专家,知识水平高,专业技能精湛,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本质岗位上起到模范表率作用,积极参加科技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要以实际行动,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完善联络机制,不断强化对检察机关的民主监督。长期以来,全市检察机关从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高度来认识政协委员联络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

深化、强化依法接受监督的意识,每年在“两会”期间向政协委员通报检察机关全年工作情况和专项检察工作情况,重大事项充分听取、征求政协委员意见,邀请政协委员视察工作、参加案件听证,认真办理政协委员的提案、意见和建议,从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聘请人民监督员,使政协民主监督深入检察业务的各个环节。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有些地方的检察机关和检察长对辖区内的政协委员还不够熟悉,主动做好代表委员联络工作的意识不强,有些委员还从来没有进过检察院,有些地方的联络工作还停留在表面或阶段性工作部署上,没有持之以恒,没有作为全年的经常性工作。因此,希望市政协进一步加强与检察机关的指导和联络,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具有行业优势、专业特长和广泛代表性的特点,及时传达社情民意,指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检察机关应对热点难点问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出谋划策,提供参谋咨询作用。我们也将更加自觉地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更加重视加强与政协委员的沟通和联系,主动听取委员的意见建议,积极邀请政协委员参加“检察开放日”、岗位练兵、业务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完善检务公开制度,努力实现政协委员联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第二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宣讲提纲)

一、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征:

1、群众基础的理性化、利益化。随着群众基础的代际更迭,新一代群众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对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总体上是认可的,但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感情认同,转变为法理型认同和利益认同。

2、群众工作对象多元化。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出现了不同利益诉求的主体,都成为新时期群众工作服务的对象;过去的利益主体比较单纯,单位人、农村、企业职工,现在广泛出现了新社会阶层、两新组织、流动人群等利益主体。

3、群众工作面临问题多元化。新时期群众工作面临的问题,既有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企业改制、涉法涉诉、军转安置、社会保障等问题,也有安全生产、干部作风、分配不公、民族宗教、历史遗留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领域问题。同时,不同的利益主体,利益追求也不同,利益需求也从普通化的物质利益向生存利益、精神利益、民主权利转变。

4、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趋向复杂化。当前由政府公信力缺失、领导干部决策失误,作风不正、一些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社会心态失衡造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日趋复杂化。

二、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要求:

1、把做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2、把依法办事与带着感情做工作结合起来

3、把提高工作能力与真诚服务群众结合起来

4、把提升干部公信力与接受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5、把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与加强领导结合起来

三、创新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新途径:

1、整合群众工作主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2、创新满足不同利益需求的服务体系。随着单位体制的大量解体,传统体制下党员群众自然享有的各种优先权利逐渐减弱,行政命令和思想灌输为主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党的领导更多以非行政、非权力的影响方式发挥作用,用没有行政强制却更具号召力的方式影响社会、整合社会。

3、创新党群互动良性循环机制。建立直接听取群众意见的有效载体,形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党员干部结对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合力机制。使群众的需求得到及时回应,群众的困难得到及时帮助,群众的权益得到及时维护。

第三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一、时政背景

最近,某位政府官员的一句话引起舆论大哗,某市主管信访工作的副局长在对记者要求对信访处理意见进行解释时,质问说:”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

这位局长的话反映了部分官员的心态。近些年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有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模糊了、动摇了,甚至认为用不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全心全意为个人和小圈子服务,这就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

对此,中央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二、当前做好群众工作面临哪些新挑战

1.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和发展着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这四个方面的多样化给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向我们党执政和领导的各项事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四个方面的多样化、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影响,也使党的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例如,当前,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表现上都发生了变化,对财产性资产的追求要比以前来得高,民主法制意识和公平尊严意识日益强烈,政治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由于我们党是掌握着公权力的执政党,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问题上,人民群众自然要把我们党作为其利益需求倾诉的主要对象,而在征地、拆迁等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群众更把矛盾追溯到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身上。所有这一切都会在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中反映出来。

2.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员干部不断的新老交替,群众工作面临着不少新问题。如有的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不依靠、不相信群众,甚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有的党员干部群众立场不坚定,一事当前只为自己、而不为群众考虑,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有的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不了解、不熟悉,习惯于发号施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如此等等,这些新问题是与我们党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要求相违背的。

三、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几个认识问题

1.有人说,当前,群众工作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传统的群众工作已经不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形成了一系列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以服务的行为获得群众的认可,在战争年代,党的各级领导者,甚至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如毛泽东当年在西柏坡,稍有闲暇,还去教农民如何种水稻。这些经验,是党的宝贵财富,要继续继承下去。

当然,当前社会形势和科技都有了新的变化,要适应这种变化,积极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当前解决群众问题,必须以民主、法制的手段为主,同时充分运用高科技时代提供的一切手段、渠道,如互联网留言板等,热线电话等,及时了解群众意见,排查矛盾,解决群众困难。

无论是传统方法,还是现代方式,关键是要真正从群众的诉求出发,以心换心、以情动情,并且认认真真地解决其问题、维护其利益。

2.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了一些拦堵上访群众的行为,截访者都会好言相劝把本地上访者接到宾馆,安抚回家。有人说,这也是群众工作的一部分。你觉得呢。

这种行为不是群众工作,而是害怕做群众工作。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最直接、最现实的群众工作。许多地方信访总量下降、信访问题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是重视群众工作、下功夫做好群众工作的结果。

要正确看待群众上访,坚持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真正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要坚持用群众观点思考问题,站在群众立场处理问题,多做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工作,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1.尊重规律、转变理念。树立”四观”–“大群工”观,即群众工作是一个蕴含在整个政治体系运作之中

中的过程,党群关系是整个政治体系运转的结果;服务观,即以服务作为党政机关、基层组织的主要功能和业绩考核内容;民主与依法执政观,即群众基础变了,民主与依法执政是群众工作应有的基本观念,也是基本的工作方式;民众利益本位观,即公权力不得与民争利。

2.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注重民生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群众是现实的,公正协调各方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尊重民众的基本权利,是维系当下社会稳定与进步的基本条件,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内容。没有民生的进步,就没有党的群众基础。

3.建立新型沟通机制。改革与创新党的群众工作,还要构建开展党群工作的协商机制,创新从事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今天,开展党群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决反对”代民作主”、越俎代庖、强拆强迁等行为,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权益、素质、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构建党群工作的协商机制,与人民群众协商,其利益如何实现和提高,其人权和基本权益如何保障,其基本素质如何提高,其社会保障体系如何逐步建立。

4.要用社会政策公正调解利益关系。发展民主以保障利益协调的公正性。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必然保证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社会利益调节需要民主决策机制的保障,需要给各方利益相关者以畅通的表达诉求通道与平等的机会,也离不开各利益群体之间、各群体与公权力行使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对话协商。没有民主,社会公正就只能依赖于少数权力行使者的素质。民主的制度化发展需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5.提高领导者领导素质。领导干部要认识到党内领导方式与领导群众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做群众工作时,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坚持以说服为主。要做到周恩来同志所说的”领导群众,结交朋友”,特别是要结交社会最底层的群众为朋友。领导干部还要不断提升内在素养,切勿轻视自己的作用和影响。

6.要注意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多样。以民众能够接受的方式,以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方式开展工作,灵活多样,确保党以多种姿态、手段联系群众。把服务融入到社会控制中,以服务的良好形象获得群众认可与社会的稳定。强化党组织和政府的服务功能,把服务蕴含在社会控制之中。在中国,社会治理是典型的执政党起主导作用的治理,即所谓政党治理。执政党和政府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强化其服务功能却是时代的需要,是增强党执政合法性的需要。面对变化了的时代和群众,唯有服务,从权力运行的体制和机制上,从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式上、工作重心上,转变到服务方面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在群众中的政治动员力,形成对社会的凝聚力。

五、重要论述

1.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2.2011年2月16日,温家宝在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征求基层群众代表意见召开的座谈会上指出,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群众的意见使我们知道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知道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所在。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

3.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同中央党校第4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座谈时指出,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要认真贯彻执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制度,大力弘扬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

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善于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周永康在全国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强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研究探索,把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经验推广好、完善好。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统揽不包揽,重点在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上下工夫,在提高水平、增强实效、更好服务群众上下工夫,确保这项工作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第四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公选笔试资料:如何改善农村基层的干群关系

来源。考试大2011年8月25日【考试大,有你,也有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1998年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以后,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加强,但是,在农村一些地方,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从2005年上半年群众集体上访反映的内容来看,农村干群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农村不安定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干群关系疏远和紧张的原因

1.农村干群关系紧张,权益问题是矛盾的实质。目前,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过低,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一是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农民对产前、产中、产后各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但许多地方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农民意见较大,这些意见直接落在基层干部身上。二是改革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行了调整,市场经济又强调人们的物质利益,致使农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的期望值较高,而现实中一时又难以实现。加上转型期分配制度的不尽完善,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农村贫富悬殊状况较为突出,这种利益矛盾最终表现为干群矛盾。但实际上这些问题,不是基层干部所能完全解决的。三是一些村经济薄弱,相当部分是空壳村,为了社会经济发展,只好举债办企业、修公路、通水电、安广播电视、建学校等,致使债务越来越大

2.农村干群关系紧张,还在于农村干部体制和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干部是基层政权的执掌者,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是乡镇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者,是提高群众思想觉悟的教育者,也是各种矛盾纠纷的协调者。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乡镇的农村工作,特别是税收、计划生育等工作仍需依赖村干部。乡镇通常采用决定村干部工资多少、把村经济收归乡镇管理、给予村干部额外补贴等办法来推动村干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的“准行政化”倾向开始出现,有的村干部在帮助乡镇乱收费的同时也搭便车,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乡镇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官官相护”现象。同时,村委会干部与党支部成员的来源不同,导致两者之间产生矛盾,村民则根据自身利益而拥护不同的干部,使得干群关系更加复杂化。同时,在“压力型”体制下,部分乡镇干部不顾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的负担承受能力,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路边花”等劳民伤财项目,给乡镇留下沉重的财政负担。实行分税制以来,乡镇的财力明显不足,但是,乡镇的刚性开支,如教师工资却逐年增加,乡镇干部人数有增无减,乡镇财政无法维持乡镇正常的开支,只好寻求非正常渠道,干群间的矛盾就会激化,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

3.农村干群关系紧张是农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与落后的文化素质强烈反差的集中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已经成为生产和交换的主体,更加关注自己的投入和收益,自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对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各种通讯设备、新闻媒体的普及,使农民通过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就可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法规,村民要求在村务上行使民主权利,直接选举和监督村干部,从而真正实现对村务的民主管理和决策。农民民主意识的提高本是件好事,但作为矛盾的一个方面,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又制约了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成为导致干群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以至于一些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时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影响个人利益就上访告状。二是行使民主权利随心所欲,使本来素质不高的候选人赚得了选票,当选为村干部,为新的干群矛盾埋下了隐患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统一战线为群众工作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

尽管统一战线工作对象在做好群众工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做好群众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仍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以科学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服务群众,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一是要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两要、两不要”:要深入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而不要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要站在群众的前面,当好表率和向导,而不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轻慢、蔑视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