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讲稿
教师讲稿:
学习雷锋乐于助人
【摘要】
乐于助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社会公德,也是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小学生应从小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这是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雷锋乐于助人良好品德快乐成长社会和谐乐于助人是一种朴实的中国传统美德。它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一种良好的品质表现,成为人们推崇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此时,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无助、失落的心情,这时的一声安慰、一双热情的手,或者微不足道的同情话都会令人感动。这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一次忙,更是温暖了一颗心,复苏了一份希望。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从小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可生活中有些人,却在碰到麻烦事时公然“悄悄走开”。为什么呢。可能是那些人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处世哲理”。但若你遇到麻烦事,别人悄悄地走开,你又有何感想呢。你肯定说现在人人都自私,不易团结。若此下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就消失了吗。可见,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是很重要的。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将不再会看到别人得不到帮助时焦急的脸庞,雷锋就是乐于助人的楷模。小学时的雷锋,乐于帮助人,在学校是人所共知的。有一天下大雨,河水淹没了小桥,一群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上学去不敢过桥,雷锋就一个个地把他们背过桥去。同班有个同学患了重病不能上学,他就组织队员前去慰问,还经常到她家里给她补课。同学小朱上课不专心,作业做得马虎,字写得歪歪扭扭。雷锋为了帮助他,放学后,情愿自己多绕点路,也陪着他一同回家,给他讲要努力学习的道理,教给他写字方法。雷锋就是这样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雷锋叔叔那样乐于助人的话,就如一根金线将所有人的每一颗心连起来,这便是世上最美、最珍贵的一条项链了。
乐于助人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巴金说过一句话。“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乐于助人,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通常心地善良、与人为善、经常帮助别人的人,1
自己心中也总存欣慰、愉悦的感觉。乐于助人的孩子时刻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从而形成热情豁达、活泼开朗的性格品质。时代要求祖国的花朵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良好的品德素养。所以,从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也是必要的。这样,才可以挑大梁,负重任。
乐于助人更是和谐社会的一首诗。《雷锋之歌》的节奏敲击着我们成长的步伐。我们形成了一种理性的信念:“助人为乐”是人类文明绽放出的灿烂花朵,“助人为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教师应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才会迈得更稳、走得更快。我们应该把“乐于助人”四个大字庄严地写进自己人生的答卷。
培养学生从小乐于帮助他人的美德,对他们今后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呢。
1、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在学生的心灵世界当中,需要认同自己是班级当中有价值的成员,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比如同学的笔掉在地上帮助捡起来,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来,同伴的东西不见了帮着去寻找等。
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就要在学生身上培养起对他人的爱。通过各种具体活动和身边的小事,使孩子心地善良,能把别人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从心灵深处关心别人,对别人有同情心。
总之,乐于助人的品德要从小学生抓起,天真无邪的孩子是可塑的,他们的世界观和年龄正一道成长和成熟。因此,我们应通过系统的经常性的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形成善良品德,养成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行为习惯。这样,学生快乐、教师快乐,社会也会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