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理论体系架构与研究方法论探析

共青团组织的理论创新体系和研究方法框架,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思想基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社会实践背景,以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依托,以先进性和群众性为基本属性确定,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研究中国共青团性质、职能、地位、体制,尤其是共青团建设、改革、发展的理论和规律。这是一项必须要引起全团高度重视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总体框架确定以及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发展理论和研究方法论等诸多方面,进行大视野、多学科理论与应用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研究。

一、理论支柱及研究框架体系

1.三大理论支柱

共青团组织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的具有鲜明党性原则的科学,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和共青团组织改革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原理,青年运动和共青团工作实践经验,以及与青年工作范围相关的社会科学的综合运用。其中重要的理论支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的党团观。中国共产党是共青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社会支柱。团章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全国各族青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保证党的领导是共青团组织的生命线,是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章规定: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受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共青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同时受共青团上级组织领导。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下各级委员会书记、企事业单位的团委会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的会议。党的各级委员会要加强对共青团的思想政治领导,注意团的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坚决支持共青团加强团的系统领导,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处理党团关系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党对团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共青团必须要接受党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上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在政治上永远与党保持一致。二是共青团在组织上是独立系统,不是党的机关的职能部门,党组织要放手让团组织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性地贯彻落各项政策和任务。党组织推荐选拔的团干部,党组织希望团组织干的工作,都要通过团的民主程序来转换为团员的意志,不可强加于团组织和团员,违反团的章程。三是党对团的领导不是直接的发号施令,而是通过党员团干部和在团组织中的青年党员的模范作用,影响团组织。党对共青团的领导不采取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团跟党走,做党的后备军。

(2)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党的群众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主要包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自身的利益和彻底的解放;群众工作的任务是遵照党的政治路线,围绕党的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宣传、组织、动员群众,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的最高目标而奋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群众工作的基本方针;开展群众工作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服教育的方法是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领导群众前进和群众自觉自愿的原则;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群众工作必须动员全党去做,同时通过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去做,等等。对于共青团组织来说,提高党的群众工作水平,一方面要发挥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大学校的政治优势,用党的奋斗目标来凝聚和吸引青年,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来武装和教育青年。另一方面发挥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为青年利益社会代表的组织优势,用组织的力量来团结和动员青年,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和联系青年,用实实在在的作为来关心和服务青年。为此,首先要联系共青团的工作实际,回答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改善党群关系,保持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如何全面体现团的社会职能;如何发挥团的国家政权建设中的社会支柱作用;如何巩固和完善同级党委领导和上级团组织的双重领导,以同级党委为主的领导体制;如何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等等。其次,要注意总结党的群众工作基本经验。研究团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途径、基本任务,从而认清党在群众工作中的领导地位,群众工作在全局中的战略地共青团理论体系架构与研究方法论探析第2页

位和共青团在党的群众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再次,从团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把研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过程,作为各级团组织学习和领会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的过程。不断地提高思想认识和行动的自觉性,进一步开创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的新局面。

(3)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重性,而人的本质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在分析研究青年时,把青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联结,认为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有别于动物的关键,所以着重于研究青年的社会属性。马克民主义青年观主要包括:青年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是革命事业的希望和未来;对青年要热情关怀,严格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青年与成年人、老年人有不同的社会需要和特点,青年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应这些特点;青年的特殊利益需要维护和立法;青年是各种阶级势力争夺的对象,要帮助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青年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社会要提供必要的保证;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是青年健康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等等。用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指导工作,关心青年,爱护青年,团结青年,教育青年,是共青团的光荣使命。在青年工作的实践中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把研究青年思想动态同引导青年思想热点结合起来。二是把研究青年中存在的深层思想问题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结合起来三是把研究青年的社会问题同研究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四是把研究青年的特点同研究青年的成长规律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释放青年的积极性五是把研究青年的需求同研究代表、服务青年的途径结合起来,在党、政府、社会和青年之间连结起一条信任的纽带。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我们要用整体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正确地评价和对待青年和青年问题,处理青年事务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青年自身成长的规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不能凭空想象,主观臆断,违背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

2.共青团理论研究的框架体系

这一框架体系是指在团的理论研究中,由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程序、研究方式、研究目的等若干要素组合而成的学科化系统。它的研究和构建对于共青团理论研究的科学化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团组织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革命导师关于青年运动的思想和党的历史文献中关于青年运动与共青团的论述为依据,探讨我国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与共青团产生的历史背景,总结建团八十多年特别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按着时代前进的轨迹规划共青团的改革发展路径。

(2)研究团的性质和社会职能。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共青团的性质和任务的论述为依据,探讨以先进性和群众性为主要特征的基本属性,正确把握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团的社会职能内涵和外延,完成团组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中所肩负的光荣使命。

(3)研究团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论述和组织学原理为依据。探讨团的民主集中制、组织结构、方向目标、规章制度、原则纪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规律,通过组织的自我完善,改革不合理的弊端,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树立共青团组织的崭新形象。

(4)研究团的构成主体。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论述为依据,探讨共青团团员和团干部两支队伍的建设问题,按照“团要管团”的原则,确立团员的主体地位,改革团干部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有效制度和工作规范,形成选拔、培养、推荐、输送的良性循环机制。

(5)研究团的运行机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把共青团组织办成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大学校的论述为指向,探讨团组织宏观和微观的运行机制,以政治思想引导为主线,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心,以开展活动为载体,确立新时期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方案、政策导向和方式方法,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青年一代成长服务。

(6)研究团的社会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共产主义原理和党的关于群众工作的文件为依据,探索团同党、国家政府、人大政协、其它群众团体,以及团同青联、学联、少先队、青年社团等诸多方面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团的外部工作环境,建立社会大系统中的青年工作格局,推动团的社会化进程。

从团的理论研究的性质和阶段构成的特点出发,按照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的分类脉络走向,我们把共青团理论研究的总体框架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个部分,进行内容特点分类(见表1)。

基础研究是揭示共青团这一社会组织现象的本质、特征、结构、定理、定律、矛盾、轨迹的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概念体系、范畴体系和定律体系。核心是解释“共青团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应用研究对象,其成果对当前或一个时期的团的各项工作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科研活动。重点是解决“怎样是什么”的实践性问题。是以团的建设、改革、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为对象,运用基础、应用研究获取的科学知识,提出或制定具有实施价值的各项工作成果,将理论形态产品转化为实际应用形态产品的科研活动。发展研究是以预测和规划团的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层次性的战略为前提,运用基础、应用研究获得的成果,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制定本系统的长远目标构想,重点解决“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问题。这三个组成部分,具有接力关系、交融关系、反馈关系,以基础研究为中心,相互街接,彼此交错,互为因果,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向,在团的理论研究领域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二、共青团基础理论

1.基础理论的核心范畴与逻辑起点

一般来说,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的确立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其一必须是整个研究对象中的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的东西;其二是对对象所达到的最简单的抽象;其三是一种反映对象本质的抽象,反映对象固有的矛盾,并包含着对象以后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其四同时也是研究对象的历史起点。共青团基础理论作为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尤其是共青团组织的基本思想,深刻揭示了共青团建设、改革、发展规律的科学本质。其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是研究党与团的关系和团与青年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团的理论研究的一条主线。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概念、观点、范畴和原理建构的一个学科体系。它的形构成研究线索包括:

(1)党与团的关系和团与青年的关系,对共青团组织来说,是一个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要共青团组织存在,就必然地存在着和发展着两对基本关系。团的历史是这样,团的现实是这样,团的未来发展也一定是这样。所以,如果离开了这两对基本关系,团的理论体系就失去了自身赖以存在的基石,就无法真正揭示共青团建设、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因失去客观基础和立论基点而变得毫无意义。

(2)党与团的关系和团与青年的关系,贯穿于共青团建设、改革、发展过程的始终,存在于共青团一切工作之中。它伴随着共青团组织的产生而存在,伴随着共青团工作的开展而体现,伴随着共青团组织的发展而完善,伴随着共青团组织的消亡而消亡,它是一个与共青团组织共同存在的客观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团学要研究共青团组织产生和发展盼瓣律,要研究青年成长和教育的规律,要研究共青团工作的规律,要研究共脊团建设与改革的规律,都无法离开这两对基本关系的现实的客观规定性。

(3)党与团的关系和团与青年的关系,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推动着共青团组织和工作的不断发展。从实际状况看,这两对基本关系就是党、团、青年的三者关系。在这里,共青团具有双重身份,它是党联系青年的中间环节和桥梁纽带。共青团作为无产阶级组织体系的一部分,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与党构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同时,共青团又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肩负着协助党团结教育青年的历史重任,这又构成了团与青年的关系。也就是说,一方面党的事业需要青年的力量,需要一个能够把青年的力量团聚起来的组织,以便使青年更好地投身到党的事业中去,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另一方面,青年又是社会上一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具有不同于成老年人的特点和具体利益,也需要一个组织来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具体利益,照顾他们的特点,特别发挥他们的作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共青团组织作为这两对基本关系的中介,既要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要求,组织和带领青年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又要广泛地团结和教育青年,在维护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在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把青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从而使党、团、青年的三者关系构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推动着共青团工作不断发展。在党与团和团与青年的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构成的主要因素,决定着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青年的培养目标和成长发展的一般原则。

2.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组织的基本思想

(1)把青年组织起来,成为党的重要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列宁认为,党的事业需要青年的力量。因此,“必须更广泛和更大胆地、更大胆和更广泛地,再更同朝气蓬勃的小组直广泛和再更大胆地把青年组织起来”,以便使党同新生力量、同青年朝气蓬勃的小组直接联系,使他们靠近党韵组织,成为用以团结和教育青年的学校。

(2)把共青团建设成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马克思主义建团路线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多次指出,组织起来的青年,必将成为党的助手,并逐步成为党的有坚定信念的成员。党就是用它来补充自己的队伍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团思想,在1949年的“建团决议”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建团路线,为中国共青团的健康发展规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3)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共青团的组织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建团思想的重要内容。共青团作为一个集中统一的整体,肩负着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要做到这点,共青团就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建设自己的组织,使共青团成为既纪律严明又生气勃勃的战斗集体。

(4)马克思主义认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同时在组织上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具有完整的组织系统。列宁指出,我们应当无条件地支持青年联合会的组织上的独立,这不仅因为机会主义者害怕这种独立,而且按事情的实质来说也是应当这样的。青年如果没有充分的独立性,他们既不能把自己锻炼成为杰出的社会主义者,也不能锻炼自己去引导社会主义前进。共青团要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教育的基本思想

(1)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石。恩格斯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同样,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而且也能够不断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人。

(2)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的知识教育青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列宁指出,如果认为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知识就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如果以为不必领会产生共产主义学说的全部知识,只要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只要领会共产主义科学的结论就已经够了,这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因此,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青年。这是从现代教育观点得出的必然结论。

(3)在实践中教育青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列宁认为,只有把青年的学习、教育和训练的每一步骤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同工农群众结合起来,才能学习共产主义,才能真正达到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的目的。马克思认为,这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共青团任务和作用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主义认为,共青团的任务和作用是由党的奋斗目标决定的,是为党的奋斗目标服务的。每一个要做共产主义者的青年,都要明确地认识到,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就负起了帮助党建设共产主义、帮助整个青年一代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责任和任务。这是共青团全部任务和作用的基础。

(2)用共产主义精神团结和教育青年是共青团的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认为,共青团的任务在于通过自己一系列的教育工作和实践活动,使青年在学习、组织、团结和斗争的过程中,把自己培养成党的事业的接斑人。这就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实质。

(3)共青团的社会作用主要在于这是一支能够支援各项工作、处处都表现为积极主动的突击队,是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是源源不断向党输送新鲜血液的后备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共青团应成为这样一个团体,通过党的引导和教育,带动越来越多的青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使人们通过这些人的实际工作看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5.马克思主义关于共青团建设的基本思想

(1)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青团建设的基本原则。列宁认为,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统一是没有意义的。毛泽东同志在指导建团工作时也曾多次强调要“注重找真同志”,注重“主义的结合”。只有这样,共青团才能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组织的纯洁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坚持巩固地向前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青团建设的基本方针。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组织的巩固和发展是发挥组织作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成员日益紧密地团结起来,使团的组织,尤其是基层组织真正成为思想统一、组织严密的整体。

(3)加强团员队伍和团干部队伍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青团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把坚持党员的先进性看作是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首要问题之一。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应用于团的建设上,提出要注重团员的质量,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无愧于共产主义青年称号的接班人。同时,列宁认为,为了使组织能够给群众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组织的人数应当超过某种最低限度。马克思主义把年轻千部的健康成长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所以强大的无尽的源泉。提倡大胆提拔新人,培养新生力量。

6.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团关系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无产阶级组织体系中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的忠实代表。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青团是无产阶级组织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

(2)马克思主义认为,保证党的领导是共青团全部工作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政治原则。共青团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全面保证党对团的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完成用共产主义精神团结教育青年的任务。

三、共青团应用理论

团的应用理论是对团的基础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在青年工作实践中对两个基本关系的概括和总结。比如党的领导是共青团之“魂”,竭诚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工作之“本的思想;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思想;团要管团与团结青年的思想;对党负责和对青年负责一致性的思想;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党建带动团建,以团建促进发展的思想;投身经济改革,实现自身改革,坚持改革与建设并举的思想,等等。把这些思想和观点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基本原理,以及共青团理论内在联系的规定性组织起来,就形成了团的组织理论、团的工作理论、团的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党团关系的理论、团与其他青少年组织关系的理论等团的应用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共青团组织的产生与使命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第二层次为共青团一般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它是从科研的模式、程序、途径等角度,构建共青团理论研究的框架。历史的方法是团的理论研究的先导。只有深刻地了解共青团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正确估价这一组织的社会功能,才能科学把握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为未业的发展指明路向。系统的方法是把团的理论学科体系作为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动态系统加以研究。从整体化的角度,对基础、应用、发展三个部分的研究均衡布局,综合协调,相关配套,达到最优化效果。交叉方法是以宏观的整体性、广泛的渗透性、系统的综合性、较强的实用性为特色的跨学科研究。团的理论研究要适应在高度分化的同时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借鉴和吸收其它学科的相关成果,通过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促进自身学科建设的不完善。比较研究法是对若干个参照系进行类比的研究。主要包括: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不同群众团体的横向比较,国外相关课题成果的比较,国内其它青年团体相互间的比较,等等。在比较中进行鉴别,揭示各自的特点规律及其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

第三层次为团的理论特殊研究方法论。每一门学科都应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如,人类学的“田野观察法”、心理学的“实验测量法”、社会学的“实证调查法”等等。我们认为在团的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个特殊的方法值得重视:一是“组织互动研究法”。即指在党与团特殊的关系中,相互之间具有一种特定的互动关系。任何组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存在组织内部与外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问题。但共青团组织与共产党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具有其特殊的规定性,通过组织互动原理展示双方的本质属性及规律,对于了解团的组织机理、工作方向和未来发展极为重要。因此,深入探索共青团在组织互动中的深层次矛盾运动规律,总结相互促进的成功经验,在研究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实践研究法”。共青团作为一个社会群众团体,是以其实践活动作为组织行为特征的载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长期经验积累,是共青团理论产生的基本途径。没有对实际工作中大量资料数据及其现象的分析,就无法对客观事物规律做出科学的抽象,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发展过程,对于克服团的理论建构中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也具有方法论上的独特价值。三是文献研究法。指在收集马恩列斯经典著作家的有关论述基础上,认真总结我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新时期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以此作为共青团理论研究和创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还包括国际青年运动和中国青年运动各个历史时期,国内外各种有价值的文件资料,从中可以吸取十分丰富的营养。

第四个层次为实施方法论。这是从组织科研操作的层面,提出如何解决共青团理论研究指导原则和具体研究机制的问题。指导思想是强调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遵循理论研究特有的探索性、批判性、系统性、全面性、彻底性的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双百”方针,清除各种思想障碍的影响,走出传统陈旧思维的误区,提供有利于繁荣共青团理论创新发展的环境氛围。制定从宏观到微观的总体规划,把共青团理论研究的学科建设纳入到团的长远发展目标之中。在团中央的统一协调下,组织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全方位、跨学科的系统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体推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机制建设是指要不断完善开展共青团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导协调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市场供需机制、人才培训机制、政策配套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参与创造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推动团的理论研究持续活跃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