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青年调查研究选题的问题与对策

提要】选题是青年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透视青年学科研究现状的窗口。本文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从选题的狭窄化、选题的热点性、选题的笼统化、选题的现时性对青年调查研究中选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文章就解决对策提出作者自己的一点看法。【关键词】青年调查研究选题问题对策

选题是任何一项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所走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往往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术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物理学的进化》,a·爱因斯坦、l·英费尔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虽然爱因斯坦的看法是针对自然科学而言,但对于我们的青年调查研究来讲,是同样适用的。正因为选题如此重要,故研究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心血和智慧,在查阅、研读很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和理性判断,合理地确立社会调查研究题目,使研究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目前青年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且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一些学术性刊物相继涌现,一大批学术著作和论文成果不断问世,全国性、地区性的社会调研接连不断。“选题”窗口直接、清楚地告诉我们青年学科或青年研究领域发展的基本概况,笔者曾在对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青年调查研究的选题现状及其抽样方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定量的文献分析(《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对292篇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马德峰著,《青年研究》20xx年第4期,第43-49页;《选题及选题意识——对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应用的反思》,马德峰著,《青年研究》20xx年第9期,第43-49页;《反思社会调查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马德峰著,《中国青年研究》20xx年第3期,第63-66页),给读者提供了这方面应用研究的一个大概轮廓,而本研究则力图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就青年调查研究选题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探究,以期推动青年调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讲,二十年来青年调查研究选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选题的狭窄化

青年调查研究选题的狭窄化主要体现在选题的对象和选题的主题内容方面。综观二十多年的青年调查研究,其选题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独生子女青少年等,例如“大学生学习心态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及趋势”、“上海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调查分析”,“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现状——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独生子女士兵思想价值观调查浅析”、“对当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等,而缺少对其它群体的深切关注;选题的主题多以思想价值观类为主,如“河北大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西北地区青年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大学生价值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部队青年的思想状况调查”等,而忽略了青年生活方式、教育与工作、婚恋、越轨行为研究。对于这一状况,《青年研究》编辑部在1999年1月明确指出,“以往来稿中关于大学生的较多,而对于青年工人、青年农民、中小学生以及其它青年群体的探讨较少,例如在大学生的研究方面,对于价值观、劳动就业、恋爱婚姻、校园文化、心理健康、课桌文化、经商热、宿舍门饰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均有论及,但是对于青年工人中面临的就业、下岗、再就业,青年农民的贫困、负担重、科技知识缺乏、子女受教育少,青年军人复员退伍、转业安置问题,青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为女童和残疾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问题,过去论及较少,这显然是不足的。因此,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应充分关注不同青年群体的一切生存、发展问题。”(《来稿建议》,《青年研究》编辑部,《青年研究》1999年第1期,第48页)20xx年1月,《青年研究》编辑部再次强烈指出选题范围仍显狭窄的问题,“两年前在新年的《编辑部寄语》中我们曾指出这个问题,如今这种倾向依然存在。各地来稿中涉及大学生类的稿件依然是最多的,仍旧缺乏对其它群体的关注;即使是大学生类的稿件,也多围绕道德、观念等很少几个命题的泛泛之谈,缺少对青年群体多种社会行为及其意义的深入研究和论述。”(《来稿选题建议》,《青年研究》编辑部,《青年研究》20xx年第1期,第46页)

造成青年调查研究选题狭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研究者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制约。青年调查研究的研究者一部分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他们有大学生角色的深刻经历和体验,选择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题材可谓“驾轻就熟”;另一部分研究者是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管理者,他们广泛接触和了解大学生、独生子女等,故以此为对象加以研究比较方便、容20年青年调查研究选题的问题与对策第2页

易。二是目前我国青年研究的课题范围,主要围绕阶段性的中心任务,配合当前的社会政治形势而开展的,结果造成选题范围较窄,呈现简单、雷同的不良局面。如党中央提出“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团中央提出“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于是近几年来青年研究多以此为主题,许多调研项目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最后以同样的调研课题、同样的研究方法、同样的研究结果的论文几乎同时出现在全国大大小小公开或内部发行的青年刊物上。青年作为最具活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是社会变革的中流砥柱,故以青年为对象的研究应该是丰富多彩,课题应该是多种多样。关键在于研究者能否走出自己的狭小生活空间,主动观察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寻找社会研究的灵感与火花;在于研究者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和方法水平,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提出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选题的热点性

二十年来青年调查研究选题呈现追求热点、时髦的不良倾向。部分研究者较为关心研究的社会轰动效果,在他们看来,如果选题能立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哪怕内容“一般”,也算达到研究的目的了。翻开青年研究的各种学术刊物,你总会找到一些热点性话题的“影子”,比如“在校大学生网迷状况调查——武汉高校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减负和中小学生——南京市中小学减负情况的调查分析”、“从电视征婚看青年择偶——关于电视征婚节目的问卷调查及思考”、“上海白领青年职业生活调查”、“对当前考研热的调查与经济学分析”。毋容质疑,青年学科具有现实性的重要特点,即青年学的诞生和发展往往与青年现实社会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青年现实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廓清、解释与回答,体现了青年研究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值得也需要我们青年研究工作者努力去调研实践,但这种研究不同于新闻媒体的追踪报道,披露某些为世人所不知的“秘密”、或世人感到模糊的“真相”,以激发世人产生阅读的兴趣。它绝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一哄而上”、“随波逐流”。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公众最关注、最热门的话题,除了要求我们的青年调查研究给出热点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热点问题的现状及其焦点,更主要地要从学科视角提供公众如何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如何制定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对策。而不是像我们目前这样,盲目地抓住一两个社会热点,简单地设计一两套问卷,再做些频数、百分比的统计分析,进行些简单地归纳和结论,就认为是一种学术成果,达到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与解答。

造成上述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研究过程中的浮躁和功利心,“独坐寒窗者日少,短平快的研究日多;理论的反思少,观点的炒作多;长远的知识积累少,赶时髦的时新之作多;欣赏别人成果者少,自以为是者多。”许多学术研究狂热不到半年一年,在尚未冷静下来之前,就为新的狂热所代替。这种热情或许可以给文化活动增添一些作料,但却不会留下什么学术发展的痕迹。事实上,在热点性课题上,需要注意课题的承续性、再生性、创见性。承续性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前人已经提出的问题,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再生性是指为了比较而研究前人曾经提出或完成过的课题。当然,这种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已经搞清楚了的问题,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条件下,对前人已经完成的课题及其规定的同类对象进行再调查研究,所得结论同前人研究结论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新的规律。创见性是指在前人曾经研究过的领域提出新的观点、见解,以形成新的课题。二十年来青年调查研究在选题的承续性、再生性、创见性上做得远远不够,使得青年调查研究的学术成果出现简单、雷同、重复、低层次的状况。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位学者曾指出。“社会学研究不只是按固定的程序进行一系列具体操作活动的过程,其灵魂和核心,是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艺术。那些具体的操作,则是这种研究思路、研究策略和研究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近五年来社会学方法研究述评》,风笑天,《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1期,第45页)这告诉我们,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更要重视发挥研究者个人的心智。作为渗透着研究者主观意识的选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年经验研究成果的成败和优劣。因此,青年研究者应该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选题意识。这种选题意识能使我们明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面前按照什么标准选择课题;能够使我们在思考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时,自觉从选题标准和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判断,从而有效地帮助我们实现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到具体、明确的调查课题。

第二,针对选题上存在的问题,学术刊物应发挥积极作用。学术刊物不仅具有筛选作用,例如所刊登的学术文章要求观点鲜明、逻辑层次清楚、论据充分、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等,它还同时具有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已有不少学者对青年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并有大量文章或著述发表、出版,可谓硕果累累。现在我们研究的‘起点’就应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入,而不应再是一些‘浅析’、‘初论’的重复或泛泛之谈。我们希望来稿的题目‘小一些’,但通篇所言内容要深一些。要达此目的,在做研究、写文章之前,就应把文献检索做好。只有尽可能穷尽地收集和阅读别人已有的成果,把文献综述做好,你才能清楚你涉及的这个问题有多少人已做过。他们已达到什么水平。他们还有哪些没做。还有哪些欠缺。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基础上寻找哪些突破。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你的研究才能深入进去,你写出的文章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最忌讳的是,根本不清楚自己涉足的这个问题的学术状况,就信口开河地发表‘宏言’、‘高论’。”(《来稿建议》,《青年研究》编辑部,《青年研究》,1999年第1期,第48页)“看来,有必要开诚布公地表达我们的强烈需求:其一,选题应广泛。我们关注的目光不仅是大学生,还应包括中小学生、工人、农民、军人、妇女、残疾人等其它青年群体,选题也不仅是恋爱、道德几个命题,而应涵盖当今青年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尤其是亟待解决的各种青年社会问题……”(《青年研究》编辑部:《来稿选题建议》,《青年研究》20xx年第1期,第46页)

第三,社会要积极提供学术反思、学术批评的环境和氛围。法国学者莫兰指出,“越来越以技术为中心的社会看来是越来越趋向于将社会学搞调查的能力纳入其枝状细分的科目,把社会学思考的权利驱逐进像大学这类的孤岛。在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和实践领域内,社会越来越不允许别人怀疑它的假设和意图是否正确,怀疑它按自己的意愿合理化了的事物和它的政治是否合理。……社会学不仅有权利对当权部门进行思考,也要对讲究立竿见影的效率、讲究效益和合理化的整个体制、整个文明进行思考”。美国学者米尔斯提出,“科学的发展是逐步积累的:它不是某一个人的创造,而是许多人互相修正和批评、扩充或简化彼此工作的产物。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研究有分量,就必须将它与已在过去完成的研究和目前进行的其它研究结合起来。为了交流,为了客观性,我们需要这样做。人们必须以其它人可以检验的方式来描述他的研究。……慢慢地、细致地,就像蚂蚁聚沙成塔一样,逐步建设社会科学。”可见,在我们的青年调查研究中,这样反思和批评的气氛不可或缺。通过反思与批评,让我们明白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状况与不足,从而约束自己、警醒自己,不断提高研究水平,避免研究始终在一个层次上年复一年的原地踏步、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