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与投入
公共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团结人民力量,获得稳定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多次通过财政政策及行政方法为我国的农村公共建设创造可发展的条件。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精神支撑,对于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其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和核心力。加快公共文化建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有阶段。而在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城镇公共文化与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弊端。
一、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
1.数量少,种类偏单一,内容不丰富。我国由于农村外出务工及外出求学的现状十分普遍,且短时间内仍是农村发展的主要阶段。因而可以从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人员数量偏少;农村的各项设施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公共文化的开展主要是以本地的人自发组织为主,缺乏丰富性。而且农村各项设施处于没有或者荒置的现状比较严重。文化较城镇或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言,文化引进及学习的机会或者基数较少,造成了其现有的公共文化数量少,种类单一,内容不丰富的现状。
2.年龄偏大,素质相对低,缺乏优秀人才。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方面中,留守老人或妇女儿童成为农村现有的主要劳动力,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迫于生存及生活的压力,现在许多妇女也迈出家门,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又一支撑。目前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及求学人员在外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适应了外地的工作环境,生活氛围及学习条件,而选择了在外地生根落户的现状十分普遍。农村青壮年人口的流失使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人员年龄偏大,素质较其它地区相对较低,无法为公共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3.影响范围小,人民参与性差。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的频率低,人数少,加上投入的经费也是有限,造成了其影响范围较小的现状。有些文化活动虽然开展,但也只是处于自娱自乐的层面,并没有起到其应该具有的影响力。因而人们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也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甚至有人宁愿在家呆着也不愿意去参加这些活动,可见人们的参与积极性比较差。
4.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正规机制。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极少开展,有些地区甚至没有文化活动,有的地区有文化活动也只是一年开展个一两次,且每年如一,没有什么大的改变。目前许多地区存在着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正规的机制。
二、影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因素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应该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双重计划。在立足于发展本地文化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优秀文化的引进与开发。为了使计划顺利开展,政府也需要做好先点后面的工作。先在选中的地区进行试点,在试点结束并获得一定的效果后再进行普及推广的工作。这要求国家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社会主义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定期回访检查。只有做好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才有可能把公共文化工作顺利推广和普及到各个村落中。
4.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我国的文化部门应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认真负责。争取为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及文化氛围。争取为解决现有的文化弊端提出创新方案并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最终为农村文化事业服务;在资金方面地方性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只有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为农村公共文化注入活力。只有组织不同的文化活动,并引进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才能为公共文化注入活力,为文化的发展创造动力。这主要依靠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地方性机构的贯彻执行及人们的广泛参与。例如: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目的是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只有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他们才会从心底发出对文化的喜爱,从而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宣传者。让农民在文化参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是公共文化发展的首要要求。让文化成为精神的载体,让农民获得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是公共文化的主要作用。让文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公共文化的终极目标。因此,政府要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采取流动服务的形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