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讲稿
传承文明相关资料汇总
中国传统节日是维系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对推动民族振兴有重要意义。
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月:月亮绕地球公转而形成。
日。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而形成。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冬至、大雪、小寒、大寒.
十二生肖:鼠、牛、虎、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我国的传统节日
一、春节
春节的传说。相传远古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里为非作歹,被一家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把“年”吓得逃回海里,不在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过年的种种习俗。到了大年初一,亲朋好友就互相拜访,祝贺没有受到“年”的伤害,逃过“年”的这一难关,所以“过年”又称“年关”,这也是拜年的由来。
春节的习俗。扫尘、守岁(除夕之夜通宵不寐)、放爆竹、压岁钱、吃年糕。
二、元宵节(正月十五)
来历。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献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习俗。吃年糕、吃元宵、燃灯、猜灯谜、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
三、清明节(踏青节,每年的4月4日到4月6日之间)
清明节的特色:○
1、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
2、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
3、兼有肃穆(或悲伤)与欢乐两种情感氛围。清明节的习俗: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清明节的社会功能:1能够满足人们怀念离世亲人的情感需要,同时密切了人际关系;
2、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弘扬;
3、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团结海外侨胞。
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说法: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吴越民族图腾祭。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五、七夕情人节、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想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乞巧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六、中元鬼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鬼节”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
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传说:
1、婵娥奔月;
2、吴刚折桂;
3、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中秋节的习俗。祭月赏月、吃月饼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
九、国庆节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