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概述及管理[五篇范例]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

在各中学,几乎都可看到有三五成群的学生喜欢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群体。这种学生群体从现代行为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非正式群体。

近年来,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集体的面貌及学生个人的成长等产生多方面的明显的影响,有些地方甚至困扰着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消极影响。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拟就中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作一些探索,并以之求教于方家。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初探

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就总得和周围的人们发生各种各样的交往。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形成的基础是人们的交往。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在学生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了共同的行为习惯和共同的价值观念等,从而在此基础上自发地形成群体。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这样一些特点:

1、由学生自发形成,没有组织名称、章程和制度,不是一种定型的群体

2、每一个非正式群体都有它们的核心人物,这些核心人物不是由教师或学校指定,也不是由成员正式推选的,而是在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他们在成员中较有威信和影响

3、这种群体形成之后,便会进一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等

4、这种群体是一种自愿的组合,靠道义的和情感的因素来制约成员的行为,一旦情感破裂或情感需要不强烈就自动离散或重新组合

5、这种群体往往具有一定的排它性,容易导致与正式群体或不同非正式群体间的矛盾冲突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有这几种情况:

1.志趣爱好相同或相近。在中学生中,由这种原因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比较常见。如那些喜欢文学创作的同学或那些比较关心时事政治的同学,都会经常聚在一起,他们往往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同时也会觉得自己有某种共同的值得炫耀的成熟感而形成群体,在他们的周围还会聚集一些他们的崇拜者。又如,有些喜欢看小说的学生,也会在交换藏书,一起租书、或谈论作品情节的过程中形成群体,等等。这一类非正式群体,他们的活动一般比较公开,对学生正常兴趣的发展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它们的核心人物一般是该方面比较出色的人。这类群体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常会因为兴趣片面、发展畸形,导致成员其他功课成绩下降,当受到学校、家庭、教师的批评抑制后,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故意违纪,顶撞教师,甚至与后进生群体接近、合流。

2.环境条件造成的。这里所讲的环境条件主要指。①邻居、同乡或同学。这些学生在一道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后,会为了减少陌生感、孤独感、拘谨感而自然凝聚起来,这种群体有的因为后来产生共同的情感和行为习惯而保持下来,有的因为后来各自结识了新同学、新朋友而逐渐疏远,自然解体。②在同一正式群体(如同一学生宿舍、同一学习小组)中活动。一些同学在共同活动过程中由于思想感情、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志趣相投,出入相随的群体。③学校、班级等组织的一些临时活动。这些临时性活动。使一些学生有了接触,产生了共同的荣誉感和相互的钦慕感。这些学生也会形成一些群体。如学校广播室的部分播音员、演讲比赛智力竞赛或文娱体育活动的一些参加者等都会在正式群体组织的活动结束后仍频繁接触,往来甚密。这类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可能是该临时活动的负责人,也可能是该项活动的积极分子。④家庭条件相似。一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或因为家长原来的交往或为了炫耀优越感等会形成一些小群体,而一些生活比较清贫、俭朴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等也会形成小群体。⑤学业或表现方面在正式群体中获得的评价与地位相似。这些不同层次的同学,也往往会分别聚合,形成一些群体。等等。

3.在玩乐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群体一般表现为后进生的聚合。这类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在一道玩乐的基础上形成;有的是由其他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转化而来;有的是由于对正式群体或教师的共同不满,消极颓废,耽于玩乐,聚合而成……这一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在正式群体中自尊心受挫伤的经历,学业上的不成功,又加剧了他们的自卑、不安和紧张。为了缓解这种内外精神压力,为了寻找理解和尊重,他们往往和那些同情他们、与他们有共同之处的学生聚在一块。这种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往往在正式群体中地位较低,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后进生为了满足自尊和追求理解,常会采取一些引人注目的甚至越轨的行为显示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以赢得其他后进生的“佩服”,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后进生“出风头”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后进生群体的价值定向系统与正式群体不一致,因此对个人价值的评价标准往往与正式群体不同。后进生非正式群体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消极影响往往大于单个的后进生,给学校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在当前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下大力气转化这种非正式群体,教育转变后进生,防止其违法乱纪而沦为坏团伙。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早已有之,但于今为烈。其成员既有同性别的,也有不同性别的;既有同班级的,也有跨班级的,甚至还出现了扩展到校际的趋势。近年来,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愈趋频繁,活动范围日渐广泛,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越加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代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与文学艺术新闻舆论等泥沙俱下、导向混乱带来青少年缺乏理想信念,盲目崇尚江湖习气,盲目追求逸乐享受等有关;更与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中学生正式群体不健全且缺乏活力凝聚力等有关。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在一部分中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中学生认为应当有一些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75%左右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一些同学保持稳定或相对稳定的友伴关系。同时,据福建教育学院林思德老师在省少管所的一项调查表明,60%犯有罪错接受劳教的青少年认为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是交了坏朋友,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严重关注。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7.推进改革,讲究科学。当前,中学生私下交往增多,非正式群体活跃,是与学生普遍对学习缺乏激情、兴趣,对校园生活感到厌倦密切联系的。这当中原因很复杂,但是,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以“一育”挤“四育”,校园生活单调枯燥,学生负担过于沉重,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些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态度生硬等,也是使学生与教育者疏远隔阂以至厌学的重要原因。改变这种情况,是很困难的。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改变应试教育模式,抑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要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来增强教育系统内部的活力;要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使人们尊师重教、使教师乐业敬育;要加强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提高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水平;还要切实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政治和业务素质;等等。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诱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生动的经验,笔者提出这几点看法,望能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其产生的影响,应当而且已经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囿于笔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本文所作的探讨是粗浅的,不当之处,恳望得到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