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巡礼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争先创优、阳光服务、部长进乡等活动和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实行政务

公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既是民心所盼,也是政府自我完善的大事。人们看到,政府职能转变正在迈出可喜的步伐。

商务部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按照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公正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对该取消的政府审批项目坚决取消,对该下放的政府职能坚决下放,逐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目前,商务部由最初的104项审批项目,削减为56项,削减了53.8%。让公众了解、参与并监督公共权力。在政府网站上开设了“司局长访谈”和“商务专题访谈”栏目,对国内外贸易中的热点问题与公众直接沟通,进行政策解读。开设了“公众留言”专栏,并承诺当日留言当日处理,特殊情况须在5个工作日内答复,重要留言报送部领导参阅。截至11月底,共收到并回复各类意见8万多件。许多公众留言说,这是为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

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坚持月度和季度分析制度,密切跟踪经济形势变化,针对倾向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适时提出政策建议。在推进结构调整中,从7月份开始,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组织力量对煤炭、电力、钢铁、水泥、铝等重点行业进行调研,形成了11个专题报告和总体工作思路,正在组织实施。在编制和实施中长期规划中,结合制定“十一五”规划,采取委托和向社会公开招标等多种形式,对160多个重大课题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形成了“十一五”规划送审稿。同时,先后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有关能源、铁路、交通、钢铁、汽车、教育、卫生等50余项专项规划。

财政部开展以涉农司局干部为主的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的实地调研以及“千户农民”面对面问卷访谈活动,不仅使干部真正了解了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反思了财政支农政策的实际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增进了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增进了干部关心“三农”的思想感情。加大了财政支农力度,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3000亿元,是1997年的4倍,特别是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等政策措施,使6.32亿农民直接受益;支持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投入大幅增加,2005年仅社会保障投入就达1065亿元,比上年增长49%;一般转移支付规模不断壮大,有效地支持了中西部发展和东北振兴,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了改革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促进政风建设

政风代表政府的形象,是人民群众评价政府的重要标准,也是抓好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推进政风建设核心是保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年来,中央国家机关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

国家税务总局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助学助残、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税务干部个人捐款,建立了200余万元的扶贫济困基金,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干部职工,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推行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服务,方便了纳税人,堵塞了管理漏洞。大力加强窗口建设,全面推行“阳光作业”,认真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等工作规范,积极创建文明示范点、青年文明号、文明办税服务厅、巾帼建功示范岗等文明窗口,展示了税务机关良好的精神风貌。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民政部牢牢把握“为民”方向,忠实履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主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明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职能转变和政风建设。目前,全国城市低保对象已达2200万人,基本上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应保尽保”目标。全国90%的省份、70%的县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临时救济为补充,政策优惠和社会互助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中国保监会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险服务,减轻了政府管理强度和费用压力,使被征地农民得到了持续性的养老和生活保障。在重庆、北京、浙江等18个省(市)的53个地、市、区开展了该项业务。支持并指导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目前,有6家公司在8个省68个县(市)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涉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1765万人,累计为519万人次提供了医疗补偿服务。

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抓住了机关建设的核心所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表示,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抓好业务发展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