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心得体
武当不凡老师
通过认真学习全国道德模范方敬、杨科璋、王新华、姜妍、刘学举等人先进事迹,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涌动、翻腾。我十分感动于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业绩;感动于他们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于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感动于他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和标兵,尤其是刘学举的事迹感人至深,他朴实无华、乐善好施、不求回报,在平凡中见其伟大。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这正是新时代要大力倡导的中国精神、生活中要追求的人生坐标。”
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同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地淡出历史的舞台。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切向钱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不良的口号,一些不良人员的行为也的确让人心寒,有时甚至让人感觉到好人做不得,好事不能做。
但是仍然有许许多多助人为乐的人、见义勇为的人、诚实守信的人、敬业奉献的人、孝老爱亲的人,他们生活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才是公民道德行为的主流,他们更是影响社会风气的中坚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到新世纪新阶段,中华大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道德楷模,这些高尚的人深深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他们用平凡的行动和伟大的精神,感动和带动着人们。
十堰市竹山县柳林乡洪坪村村民刘学举,当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今年64岁的刘学举是三世单传之子,跟他一起生活的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岳父、岳母6位至亲。他的家庭并不宽裕,但他宽厚仁孝、省吃俭用,赡养着这些至亲老人的衣食住行。
在村民眼里,刘学举是个大孝子,和老人从未拌过嘴,从未说过不是。母亲患病不能走路,他每隔3天,早上背着母亲到卫生所治病,晚上再背回家,来回背着母亲走6个多小时15公里山路,整整坚持了一个多月,直到将母亲的病治好。
刘学举先后赡养了5位非至亲的远房老人。不仅如此,刘学举还先后赡养了5位非至亲的远房老人。这些老人或盲或聋或智力残障,他毫不嫌弃,悉心照料。因操劳过度,刘学举40多岁就满头白发,但他依旧日夜操劳,夫妇俩勤劳节俭,养猪养鸡,维持一大家人的吃穿用及老人们的医药费。夫妇不舍得添置一件新衣,每年却轮流为老人购置一套新衣、新鞋。
近40年来,刘学举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先后赡养了包括远亲在内的11位老人,为他们构筑安享晚年的温馨港湾,被人们称为“11位老人的贴身孝子”。刘学举的孝心善行也感染着后辈,“孝”已经成为这个特殊的家庭里代代相传的家风。
这就是甘愿自己受苦也不让一位老人受饿的刘学举,他用善良、勤劳和执着,诠释了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用孝心谱写了敬老爱老之歌。如今,刘学举的事迹已广为人知,先后获全国孝老爱亲之星、湖北省十大孝老楷模、湖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十堰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通过学习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刘学举,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以他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刻苦钻研业务争创一流业绩的精神。模范的事迹告诉我,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争创一流的干劲。坚守忠诚是一种习惯,是忘我的投入,是创新的前奏,是一种道德信念,他们对待工作一直是坚守忠诚的态度坚守忠诚应作为我们每一名员工的座右铭,这样人世间就会充满挚爱,祖国就会兴旺发达,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会更加和谐美好。
在日常工作中我觉得自己要时时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持向上的事业心,并加强师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尽可能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让自己的每一个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教学工作中,自己也要“以情动人,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以宽容的的心去对待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抓住闪光点进行爱的教育,使他们认为自己能行,让每位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的爱。
端正态度、时刻以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重心。学习道德模范爱岗敬业,敬业精业。我认为教师应该敬业、乐业和精敬业,把教育教学看做是美好的职业,看做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完美学生人生的导师。教育的真谛不是注满一碗水,而是点燃一盏灯;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授之以渔,更在于相机诱导。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死教知识,不教死知识,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和分数的工具,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方面的能力、大胆的创新意识、健全健康的心理,让学生的人生更美好,教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最终需要每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苛求每个平凡的人都用崇高的品德感天动地。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作为人民教师,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对社会的影响力更加广泛,今后我将以道德模范们的先进事迹、高尚思想激励自己,见贤思齐,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做一名当之无愧模范老师。
第二篇:学习道德模范刘学举心得体会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心得体会
武当不凡老师
通过认真学习全国道德模范方敬、杨科璋、王新华、姜妍、刘学举等人先进事迹,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涌动、翻腾。我十分感动于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业绩;感动于他们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于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感动于他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和标兵,尤其是刘学举的事迹感人至深,他朴实无华、乐善好施、不求回报,在平凡中见其伟大。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这正是新时代要大力倡导的中国精神、生活中要追求的人生坐标。”
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同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地淡出历史的舞台。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切向钱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不良的口号,一些不良人员的行为也的确让人心寒,有时甚至让人感觉到好人做不得,好事不能做。
但是仍然有许许多多助人为乐的人、见义勇为的人、诚实守信的人、敬业奉献的人、孝老爱亲的人,他们生活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才是公民道德行为的主流,他们更是影响社会风气的中坚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到新世纪新阶段,中华大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道德楷模,这些高尚的人深深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他们用平凡的行动和伟大的精神,感动和带动着人们。
十堰市竹山县柳林乡洪坪村村民刘学举,当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最近,我了解到他们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感到他们是当代中国的道德标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们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为人品格,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彰显了人间大爱,展现了人性大美,感动了全社会,温暖了全中国,其中也包括我。我认识到要以他们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实践社会,努力营造知荣辱、讲义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为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始终坚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个人荣辱观与社会的良好风尚联系在一起,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并宣传劳动模范们的优秀品质,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我们的思想指导,并身体力行,将道与德宣传并弘扬下去。
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会用我诚挚的热情去看、去学、去做,树立社会正气,弘扬社会风尚,传播正能量,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建设美丽北京,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发展进步时代精神,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是我们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