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王丽琴

摘要。在分析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制约农村政治文化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应加大文化供给、提升村民民主意识、完善相应体系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供给;民主意识;政治文化建设

一、由农村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看当前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

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将新农村建设放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之上。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和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然应当包括涵盖中国百分之六十以上人口的农村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第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村稳定关系国家大局,这种稳定是以民主、自治、法制为前提的新型乡村治理制度为基础的。

第三,良好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如今普通农民对民主政治诉求的意识逐步增强,通过对关切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知情”、“选择”和“监督”,积极参与、共享成果,农村经济发展势必迈上新的台阶。发展和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培育农村公民文化,使农村从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进行大跨步的转变,将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

搞好政治制度建设,势必要谈及政治文化的培育。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而公民文化是一种参与型的、摒弃了等级特权的、自由的政治文化。在公民文化的引导之下,普通公民能够彻底摆脱人身关系的依附、臣民思想的禁锢,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政治过程之中。公民文化能为建设现代政治文明提供合法性解释和合理性证明,加强政治角色亦即普通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此外,当前国家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有着深刻指向和浓厚文化底蕴的政治变革过程,政治改革中先进政治文化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度和质量。由此,我们说文化乃是制度之母,培育出公民政治文化,并使之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形成公民社会,才能使广大国民树立民主信心,养成民主习惯,形成民主的公民文化政治心理。

二、制约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因素

1.宗族观念影响农民政治行为

我国以家庭、宗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自周朝初期开始确立,历经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宗法文化。农村是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域,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宗法性,保守性。传统农民政治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的宗族观念。虽然建国之后,宗法家族制度作为旧制度的基础被彻底摧毁,然而文化的变迁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宗法文化心理已经内化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并通过社会传统、风俗习惯等进行遗传,在人们的社会行为特别是政治行为中隐性自发地发挥作用。

宗族观念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狭隘性,必然影响村民的政治行为。以选举为例,村民、村干部在选举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以宗族组织的利益为界限,对影响本族利益的管理、决策进行抵制,从而使得村民在参与选举活动中自身的政治意愿不能得到自由、真实的表达。放大到以村为单位来看,村民在参与选举投票时,往往优先考虑本村的候选人,而较少去关注该候选人是否具备参选的基本条件和相应的素质。

2.顺从心理导致农民政治权益缺失

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文化是义务本位模式,义务本位模式的法律文化强调的是法律的制裁机制,它着眼于如何迫使社会成员以消极的臣民意识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的单向社会控制。现代社会的法律文化应该是权利本位模式———注重法律的激励机制,允许人们以积极的公民意识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然而受长期以来义务本位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前法制建设不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制约,我国一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权利本位模式的法律文化,义务本位依然在发挥着它的潜在功效———形成民众消极的归属心理,政治冷漠感强,政治参与率低,政治参与不是主动参与型而是被动参与型。

同时,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的浸淫和熏陶,顺从被誉为一种美德,从官员到平民、从人子到人妇都形成一种顺从的惯性意识。在面对官员或上级的时候,服从或顺从不仅成了一种高尚的道德选择,也成了顺从者维护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从政治参与的角度来看,此种顺从文化更加深了民众的被动参与心理。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其次,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民主机制。引导村民广泛的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是提升村民政治意识、培育其政治心理的良方。村民比较容易从实践参与中理解权力制约、决策民主以及关于自身权力维护等基本概念。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对待基层人大选举等活动中,更了解自己投票的意义,也更有利于他们排斥宗族观念、从众心里带来的影响。显然这种影响对整个政治文化在农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炜.论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江西社会科学,2001,(7):109-112.[2]韩海浪.从农民文化需求看农村文化工作重点[j].改革与战略,2006,(s1):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