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地督察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若干思考

文化自觉,从软实力到文化强国

几年前我应邀去英国伦敦参加文化创意论坛,主持大会演讲的是《创意经济》一书的作者约翰·霍金斯先生。在会上交流时,他说中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同时也很担心,因为中国市场很大,经济发展很快,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上谈得比较多的是德国的哈贝马斯、美国的亨廷顿,但是我们更关心中国的领导人、中国的学者、中国的企业家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他说,你能否介绍一下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说,对“社会主义”一词,有不少著作与文章解读,但是说得最明白的是邓小平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消除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分阶段分步骤发展。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我们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穿衣的问题,就业的问题,然后再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就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他说如果你这样说的话,我们能够理解,也能够认同。

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实际上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看了最近有些媒体对文化的解读,我是非常担心的,因为这些解读比较窄,把文化发展解读为文艺演出、电影票房和艺术品市场;把文化体制改革解读为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我们十几年前对文化的解读是把它放在一个词里面——宣传文化,宣传文化里的文化是从属于宣传的,它实际上阐述的是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辖下的文化形态,更多地强调意识形态功能。而今天对文化的认识,已经从宣传文化拓展到文化软实力,又从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层面。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文化立国的问题。

软实力的概念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但是今天他已经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他们在共同推动一个新的概念——“巧实力”。巧实力讲的是在国际竞争战略中,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是并存互补且并重的,什么时候展示软实力,什么时候展示硬实力,主要看环境场合和实际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文化生产力概念,实际上包括硬的物质文明和软的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对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文化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层面的符号体系,第二是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系,第三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体系。从这些层面才能够理解文化强国的意义。实际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点——制度建设,因为它涉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文化自信,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的功用是什么。在文件里,通常出现三句话。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十几年来,这一提法一直没有变化。这种表述实际上是给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做了一个分解。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辨析。事业和产业相对独立、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事业中有产业因素,产业中有社会责任,体制改革则是两者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举一个例子,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典型的公共服务机构、文化事业单位。他们2010年除门票收入以外的版权和旅游衍生产品的收入达到了6亿多新台币(即一亿多人民币)。这充分说明了事业中包含有产业因素。所有的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们的内容属性,这也是它们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

今天,对“繁荣文化事业”的表述已经拓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或者叫“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但对公民的文化权益是什么却解读得不够。我想至少有四点值得思考: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益,参与文化活动的权益,从事文化创作的权益以及他们的知识产权得到保障的权益。从这样的角度去考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能就会更具体。

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认识到广州出现的音乐茶社具有市场要素或经济元素;后来又认识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有经济属性,还有产业特征。2000年中央文件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分类规定。至此,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序列中的一个产业形态有了正式的户口。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资本影响市场规模。文化产业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需要资金的投入才能产出。目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对各行各业都有影响,减少投入了,必定会影响产出,文化产业也不例外。但是,除了投入产出上的真金白银,在文化产业里更重要的是无形资本。所谓无形资本,包括品牌和产权,品牌和产权都是可以评估价值的。为什么《金陵十三钗》剧本完成以后,创作团队能够拿到几个亿的投资。就凭两点:第一,剧本完成了,拥有了产权;第二,张艺谋拍,品牌有保

证。迪斯尼跟香港合作为什么能够用那么少的钱拿到那么大的投资比重。香港投了400多个亿,迪斯尼只投了30多个亿,却占了40%多的产权,原因在于它的品牌。

服务决定事业成败。首先,文化产业属于服务业,服务是其核心要点。其次,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服务空间和服务对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都有自己的服务空间,“到位而不越位”是服务的基本准则。政策、导向、规划,营造环境,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这是政府做的,但是进场操作不是政府做的。行业协会也是这样,它应该比政府有效率,比企业公正。企业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终端用户,用户的满意度是企业服务的目标。群众的反馈和参与是文化企业服务的特色。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探索出一套有效的运作模式,即:“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其中,“群众参与”这一条明确指出,文化产业的成功不仅是产量和产值的增长,更是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没有群众参与是办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