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12月中旬,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创新工作方法,深入开展调查摸底,采取实地察看、数据比对、随机走访、听取汇报、询问交流等方式,对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效做法

(一)工作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加强生态优先制度体系建设,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大力实施“增蓝天、保碧水、护净土”三大攻坚行动,聚焦源头治理、减污降碳和系统推进,突出问题整改,狠抓关键环节,强化责任落实,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县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高。

一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区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七,全市第二。优良率**%,同比降低*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二十一,全市第二,由2021年的全省第**名上升至第**名,提升**个位次。

二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1-11月份,国考***断面和省考***、***、***等4个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优Ⅲ比例100%,南四湖徐庄水源地水质合格率100%。2022年重点完善污水收集和设施运行,建设污水管网****公里,入户率达到**%,双“60”行政村***个,有效治理率达到**%;完成设施***套,设计能力*t/天,采取社会化运维,运行率达到**%,已全面验收的***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负荷达到**%,达到省级试点县建设要求。

三是土壤环境质量有效管控。严守污染地块土壤治理和安全利用红线,全县**个“一住二公”地块全部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通过专家评审。对**个优先管控的重点行业遗留地块全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采取管控措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编制了全县****亩受污染耕地的污染防治方案,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

四是固体废物治理稳步推进。全县年产危废10吨以上的**家企业和*家危废处置利用企业规范化检查合格率100%,全县***家产废单位纳入**省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监管,监管数量位居全市首位。推动《**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深入打造“无废城市”**县样板。

五是河湖生态修复实现突破。龙湖湿地建成省级缓冲区示范工程,日处理尾水*万吨。**镇北湿地打造成为生态化养殖区及湿地净化工程,调蓄河网,改善水体水质。沿湖的洪福湿地和徐庄湿地净化工程,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丰**运河生态修复工程获评省级生态缓冲区示范工程。积极谋划项目,围绕**河、**河、**河、**河等入南四湖河道治理,系统谋划河湖生态修复和小流域体系治理工程,2022年入中央库**项,储备项目**个,其中**个项目已获得资金*亿元,其余项目等待分配,争取项目数和资金量全省领先。

(二)工作举措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是聚焦减污降碳,全力打好大气治理提升攻坚战。要认真抓好工业企业减排,督促指导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任务,持续推进热电、光大垃圾发电厂等高架源的超低排放改造,组织开展排查整治“回头看”和动态管理。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持续攻坚扬尘污染治理,采取针对性措施,重点抓好工地、道路扬尘治理。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领域精准施策,提升重点污染天气管控臭氧和pm2.5成效。深入推进移动源污染治理,强化日常跟踪管控,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是强化系统治理,持续推动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要多措并举推动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安全,深入开展10条入湖河道及其支流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河湖入湖河道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进一步提升南四湖水源地建设品质,建立南四湖生态保护屏障,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全面抓好市政和农村污水管网排查清淤工作,推进重点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实施城区和镇村污水收处提质增效工程,实现城乡污水应收尽收、集中处理、满负荷运转。加快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梳理涉农断面上游沿线农作物种植分布情况,采取扎实措施消除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整改突出水环境治理反弹问题,深入开展城市建成区水体排查,持续巩固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要加强溯源预警专业队伍建设,科学分析研判全县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变化,有的放矢制定精准治理方案和系统治理措施。加快推进苏鲁交界地区空气质量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大气传输通道监测站和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系统,提高外源性大气污染物的预判预警能力。加强监测监控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推动违法行为的智能甄别。深化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细化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提升综合执法成效,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