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社会和谐提供保障
十七大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实现十七大确定的社会建设目标,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执政的基础,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党的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基层组织的有效执行,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到基层,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基层党组织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个地区的规划和发展战略只有通过基层组织的作用,才能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而群众的诉求只有通过基层组织的传递和反映,才能变为上级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进而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基层党组织是社会建设最有力的直接推动者。社会建设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群众,涉及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具体利益,基层党组织只有做到为民利民、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真正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才能全面完成十七大确定的社会建设的任务。
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任务,这既是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需要。基层党组织必须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切实发挥好战斗堡垒的作用。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是把握服务群众这个出发点。不断实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牢记党的宗旨,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关心关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党员干部要以深厚的感情对待群众,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把为群众谋利的事情办得更好,尤其要重视困难群众的利益,察民情、听民声、解民需,使群众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要在关心群众物质利益的同时,重视群众的精神生活,保护群众的基本权利,为群众提供更多、更有益的精神食粮;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服务方式,通过开展“共产党员工程”,建立楼道支部、党员服务站,健全便民措施等办法,服务基层和群众,真正凸显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发展的过程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
四是把握团结和睦这个关键点。团结和睦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保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一举一动对群众有着直接影响,形成和巩固团结和睦的局面,既需要搞好宣传教育,也需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基层党组织要大力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强化道德示范功能,进而教育、影响、激励群众。党员干部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注意引领社会舆情,团结群众、凝聚民心;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修养,抑恶扬善,促进社会风气的净化和优化;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化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工作,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义务帮扶、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拓展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做到管理提效、办事提速、服务提质;要坚持求真务实、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努力成为一支政治坚定、团结向上、作风优良、奋进务实,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
五是把握化解矛盾这个突破点。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及时排除各种隐患,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基层党组织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始发地”,必须认真分析现阶段社会矛盾的新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增强化解复杂矛盾的能力。要认真排查各种矛盾,既重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矛盾,又重视家庭邻里矛盾,努力防止矛盾激化。要积极调处矛盾,既重视已经显露出的矛盾,又要善于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运用法律、经济和利益调解、疏导和说服教育等方式,有效化解矛盾。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居民(村民)遵纪守法和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及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要在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理顺各种关系,努力营造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志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以党内团结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