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基层组织经验交流材料

xx镇位于xx县城南9公里处,渭干河下游,塔里木河横贯境内;全镇总面积912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122个自然村,27个站所,总人口38590人,其中:少数民族30862人,占总人数的80%,汉族7728人,占总人数的20%,农业人口35902人,占总人口的93.05%。耕地面积18.5万亩;站(所)27个,中学2所,小学23所,党员972人,其中:农牧民党员672人;下辖党总支2个,党支部61个;团员2201人;“五好”村党支部20个,“群众满意”乡镇站所8个;2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87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469.58元,同比增加294.56元,增长率为9.35%,被地委命名为“红旗乡镇”。

近两年来,xxx镇党委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以人为本、夯实基础、增强活力”工作思路,有效建立基层组织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以“三级联创”为载体,以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为基础,以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为目的,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托依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主要做法

(一)扎实有效的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工程,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我们把大力“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工程”作为增强其执政能力、提高其执政水平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首先,坚持以七项教育为抓手,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一是基本政治理论的教育;二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三是法律、法规教育;四是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五是优良传统教育,六是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教育;七是农村实用新技术教育。累计共举办了36期综合教育培训班,参加教育的乡村干部、党员2100余人次;其次,多方式、多渠道培训基层干部。一是以“科技之冬”活动为载体,两年来,先后对1700余名基层党员干部、养殖大户和园艺示范户进行了畜牧养殖和园艺知识培训;二是选派到县委党校集中培训。派出60余名村(场)会计、出纳到县委党校进行了为期7天的财务技能培训;并先后选派两批共计50名村级后备干部到县委党校深造;三是“走出去”观摩“取经”学习。镇党委“一班人”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由镇主要领导带队,分两批共计60余名村“两委”一把手到南疆一些农业先进的县,考察、观摩他们畜牧业、林果业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同时,在养殖示范区和果园示范区召开了13场(次)养殖业和林果业现场观摩会,参加人员累计达8000余人次。通过综合教育和集中培训,基层干部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依法行政能力、科技致富本领等有了明显的转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成为推进基层“三个文明”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

(二)引入激励保障机制,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提升村级组织整体功能

镇党委按照“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整建并举”的原则,切实找准后进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对后进村“两委”班子进行了调整。对全镇29个行政村的干部职数进行了规范设置(大村5—7人,小村3—5人),在此基础上,镇党委通过下派、交流、挂职、培训等各种措施:一是把7名有经验的年轻机关干部下派到村(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还挑选了5名优秀村干部交流到其它村(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并先后选拔了16名村级后备干部成为支部委员;二是经过严格考察,着重从本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转业军人和村级民兵治保调解组织中选拔了有经验的29名党员;三是是从选贤任能上下功夫,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的问题。调整了7个村共23名村级干部,罢免了8名素质差、水平低的村干部;重点培养选拔了13名“双强”村支书;四是提高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积极性。20*年年底,镇党委、政府在县财政为村“两委”一把手统发工资的基础上,又拿出了16万元钱对工作突出的40名村干部拉开档次进行了奖励。同时,该镇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解决了村(场)“两委”一把手的通讯工具和人身保险,每年还免费安排两次体检,解决了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建立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积极争创“五好”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和群众满意“乡镇站所”一是建立“五不申报”制度。即:村集体经济积累达不到5万元的不能申报、群众满意率达不到80%的不能申报、本村农民纯收入低于全乡镇人均纯收入的不能申报、年底各项综合评比位居中下名次的不能申报、发生重大恶性事件以及群众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不能申报;二是镇党委对创建活动实行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村(场)领导抓落实、齐抓共管、镇(村)联动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快了“三级联创”活动进程。目前,全镇有20个“五好”村党支部,8个群众满意“乡镇站所”。

2、加大“五小工程”建设力度,规范运行“4211”工作机制,完善和提高干部的整体功能。营造“拴心留人”环境。镇党委先后投资743*2.13元,新建干部宿舍200平方米,民汉食堂250平方米,浴室40平方米,职工娱乐室100平方米,职工阅览室20平方米、健身房30平方米,另外,还修建了篮(排)球场,绿化了草坪,同时,投资8万余元安装了街道路灯。“五小工程”的全面建设,促进了“4211”工作机制的正常运转,杜绝了以往干好干坏无人过问,无人管的现象,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服务基层意识得到了增强,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3、全面推行农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镇党委根据农村工作实际,在每个村(场)设置了廉政建设、治安、宗教、计生、财务、农技、林果、畜牧8个岗位,对全镇676名党员进行了竞争上岗,截止目前已有180名无职党员挂牌上岗。村党支部把每个党员在岗位上发挥作用的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评议,记录在案,作为年底党员评议的依据,对连续3年评议不合格的党员将劝其退党。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农村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实现了由无职到有职的转变,为村党支部注入了新的活力。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四是村干部解放了思想,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积极为农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村干部素质工程教育,“村官”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市场经济意识增强,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思路宽了,许多以前难以推广的农村政策及科技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村干部开拓市场的意识明显增强。一是镇党委、政府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使其理解和认识了县委发展粮枣间作的决策,全镇共建蔬菜大棚117个(标准棚),总面积487亩,元旦、古尔邦节农民种植的大棚蔬菜已经上市,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少数民族群众也从种植大棚蔬菜上尝到了甜头;二是抓住塔河治理、维修公路等水利、基建务工、道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劳务创收。2005年上半年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创收总额共计211.5485万元,人均创收达54.68元。

经过努力,2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3.*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9444亿元,

二、三产业0.1*3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3469.58元,比上年增收294.56元,增长9.3%。20*年全镇棉花种植面积14.5万亩,总量42万担,占我县棉花总产的1/3。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辛勤耕耘,赢得了许多荣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地区文明乡(镇)”,“地区科普先进集体”,“地区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合格乡(镇)”,地区级“抗洪抢险先进集体”,“民兵预备役基层工作先进单位”,地区级“基层优秀工会”。20*年7月被阿克苏地委命名为“红旗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