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加强培养工作意见
一、统一思想明确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市技术工人队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都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工业园区和行业出现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结构性调整的“瓶颈”。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任务来抓,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本地、本行业和本企业经济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全力组织实施,努力开创我市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二)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双创”战略,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宗旨,统筹社会培训资源,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评价体系并形成合理的工作格局,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三)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任务。力争用5年时间,建立起以职业教育培训为基础,高级技工教育为依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体系,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与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互衔接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年技能培训30万人、考核鉴定20万人,技能型人才输出15万人的能力。力争高技能人才在全市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比例达到25%,中级技工比例达到45%,初级技工占30%,初步形成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技能人才比例基本合理的格局。
二、强化措施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为加快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不断提高我市企业的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市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技能人才保障,从2009年起在全市实施以下政府资助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1)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按照政府指导、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原则,以提高青年技术工人的技术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加快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依托企业、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社会力量开展培训,由政府组织,每年招收3000名,年龄在40岁以下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的技术工人和技工学校、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毕业生及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为期一年的高级技能专项培养。培训期满后,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安排,实施专场考核,对获得由国家颁发的相应职业高级技能(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对象,由政府一次性给予2000元培训补助代金劵,培训考核鉴定合格人员凭代金劵和资格证书到劳动保障部门领取培训补贴,补助经费在促进就业资金中支出。培训方向围绕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改造,岗位规范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实行校企联合、产教结合和企业办校等,采取“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建立“教学车间”、“教学工厂”等方式,开展培训,同时实施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青年高技能人才主动在我市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就业,通过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端拉动,培养一支适应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
(2)紧缺技能人才培养政府资助计划。以满足我市工业园区高技能人才需求为重点,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实施“紧缺技能人才培养政府资助计划”,培养目标为技师,高级技师,以全面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技能人才的需求。紧缺技能人才目录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和紧缺技能人才预测机制,实行动态预测,每年年初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各工业园区用工需求,选择10个左右紧缺职业(工种),按照企业实际需求量,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的相关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培训,项目培训考核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凭鉴定考核通过人员名单到劳动保障部门申报,经审核批准后,由政府按每培养一名技师、高级技师给予2000元左右的培训补贴代金劵,培训机构或鉴定合格人员凭代金劵和资格证书到劳动保障部门领取培训补贴。“紧缺技能人才培养政府资助计划”补贴经费在就业资金中专项列支,政府专项资金资助的紧缺人才具体培训项目及资助办法每年与《*市紧缺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一并对外公布。
(3)工业园区定向对接培训计划。以满足我市工业园区骨干企业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为重点,为其新招工人开展上岗前的初级技能培训。由劳动保障部门与经贸委会同有关单位,根据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培训机构开展定向对接培训,培训结束后,取得该培训专业(工种)国家职业资格初级技能等级证书并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政府按4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补贴经费在就业专项经费中列支。
(4)能力促就业(创业)培训计划。全面落实职业培训鉴定补贴政策,形成惠及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实施能力促就业和能力促创业计划,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分流人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及创业实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和稳定性。完善培训补贴政策,丰富补贴培训品种,提高培训补贴标准,提升培训层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扩大职业(创业)培训补贴范围,逐步将所有具有创业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职业(创业)培训范围,广泛动员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将政府培训经费与培训合格率、就业率结合起来,采用招投标和发放培训券方式,全面实施就业(创业)培训,不断提升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就业转换能力及创业能力,实现城乡就业从数量就业到素质就业的转化,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充实技能人才储备。
(五)整合资源,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充分利用高等职业院校及大型骨干企业的资源优势,调动院校、企业及政府的积极性,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整合优质资源,统筹规划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主体的重要作用,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开展技能提升和岗位培训,积极推广名师带徒措施,指导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积极推进岗位成才工程,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名师工作操作站,促进岗位成才。同时,动员全社会各类资源参与,选择实习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成果显著的职业院校,加快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逐步建立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方向,以地方支柱产业技术工种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每两年进行一次复评。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示范基地建设的政策和经费扶持力度,通过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本地区、本行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扩大各类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整体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在我市形成中部地区汽车制造、光伏led、医药食品、新型材料、纺织服装、电子电器等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大力组织开展企业职工、职业院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人员参加的职业技能竞赛,不断提高竞赛的技术含量和技能水平。要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职业技能竞赛、练兵比武及技术攻关、拜师学艺、观摩研讨、科技交流等活动,不断发现和选拔不同行业和职业领域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要继续做好中华技能大奖、省(市)优秀高技能人才、突出贡献人才等优秀高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工作,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使一大批技能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十五)加强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把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纳入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规划。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建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县(区)党委和政府每年至少要听取一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汇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提出相关工作要求,做好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使技能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流得动”。
(十六)建立技能人才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实施量化考核,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组织部门牵头,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技能人才的培训规划、业务指导、政策保障、证书核发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高技能人才培训和使用的目标计划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确保技能人才培训资金的投入;市教育部门要将所属高等职业院校中相关专业(工种)纳入技能人才培训范围,提高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素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群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培训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其它有关部门要履职尽责,协调配合,全力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十七)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着力宣传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措施,宣传各行业的技术能手和技术标兵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术标兵的良好氛围,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同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一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