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共产党员个人事迹5篇
【篇一】
xx,女,1968年4月出生,1988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先后在xx市长安区人民检察院、xx市仲裁委员会、xx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工作过。199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xx英陆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
自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她的人生轨迹就始终与法律工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工作21年来,她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要求演绎着一段人生真义。真正实践了“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的信念。她的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严以律己,树立榜样,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从担任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以来,杨素梅同志总是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努力学习,高标准的严格要求自己,她认为一名合格的律师党员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专业技术、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
针对律师工作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她深知打铁还须自身硬,多年来始终将自己摆在一个学习者的位置上,不断汲取知识,在实践中磨练、提高自己。着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达到更新观念、求真务实的工作效果。
该同志还十分注意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法律、政治、社会三个效果的统一。作为xx英陆律师事务所的党支部书记,她积极组织所里的其他律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成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学习小组,制定了《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开展了律师行业比较突出的“名利思想大讨论”等一系列提高了律师队伍党性认识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习,改变了律师队伍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工作作风,创新了工作思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所苏雷律师从事律师工作十余年,之前从未有过加入党组织的要求,在参加党支部的学习活动中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苏雷担任三鹿君乐宝的法律顾问多年,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向党组织汇报,党组织根据中央的各项政策为其制定了指导分析意见。在该企业的重组、积极恢复生产、解决职工就业及奶农送奶等问题上,不断创新思路、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律意见,使该企业在此事件中最早投入生产,及时有效地保护了企业利益,取得了初期胜利。现在我所律师队伍已有六名同志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其他同志也在积极要求入党,充分发挥了党员律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作为一名老资格的律师党员,杨素梅同志不仅自己业务水平扎实,还不忘“传、帮、带”,她对自己的业务经验从不保留,从点滴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影响着、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同事。“只有让更多的年轻律师成长起来,律师工作后继有人,我们的律所才能发展的更好”。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着这批年轻的律师们,体现了和谐的社会机制。
20xx年成立了英陆律师事务所以后,我们所里新招录了十几名实习律师,杨素梅同志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快速发展独立,利用每周五下午的学习时间把自己掌握的经验教训和总结出来的工作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且耐心指导、亲自培养过数十名实习律师成长起来。现在,有些人已成为独当一面、业务技能扎实丰富的新一代律师。
三、认真履行律师职责,注重发挥社会效益,为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杨素梅同志在从事律师业务中始终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解决问题,同时以保稳定、促和谐为宗旨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充分体现“爱民为民,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群众解难题”的指导思想。
今年3月份的一天,杨素梅同志接受了一当事人的来访,来访者仅是简单的咨询。在对其咨询的问题解答后,杨素梅同志没有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与当事人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和了解,发现来访者所涉及的事件是一群体性事件,而且因为不懂法律程序在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寻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只是寄希望于通过上访、找政府,并且多次组织数十人进行上访,问题也没有得到任何解决。在此情况下,她主动向当事人提出要求看材料,帮助其寻求解决途径,而且是不收取费用的。在第三次的会面中,当事人突然提出现在正开人代会,我们要组织人员扯上条幅到市政府门前讨说法。针对此突然问题,杨素梅同志沉着冷静,果断决策,一方面在稳定当事人激愤的情绪的同时立即组织了四人的律师工作组,分析材料研究对策,理顺法律关系,告知当事人此事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与政府无关。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取得了当事人的信任,现已委托我所代理其进行具体工作。在该同志的带领下,代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已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增强了当事人解决问题的信心,并与我所建立起了长期法律合作的关系。
在此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杨素梅同志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律师始终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中心的工作理念,及时转变工作作风,结合律师的工作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思路,增强了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自觉性,为提高律师的公信力和整体形象做出了积极努力。
四、不断探索,努力创新,超越自我。
杨素梅同志参加工作二十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事了大量刑事案件侦察阶段的律师、起诉阶段的辩护、审判阶段的辩护等工作。在工作中,她灵活运用证据材料和法律知识进行了多起成功辩护并向办案机关提出法律建议,最大化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她曾先后担任了xx东明家具国际博览有限公司、xx华北蓄电池有限公司、xx华孚集团公司、xx金鱼油漆厂、xx市小马商贸有限公司、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xx分行等数十家企业单位的法律顾问,对企业的劳动合同、改制、商事合同、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的监管等方面提供了法律服务。在民事代理工作中,擅长以证取胜,抓细节,找关键,使很多棘手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在金融业务领域,以严谨的工作责任心为第一要职,抓时间、促办案,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
她的勤奋使她进步,她的执著使她成功,她先后获得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由她和其他四位合伙人共同成立的xx英陆律师事务所在刚刚成立一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优秀律师事务所”的集体荣誉。
面对今天的成绩和今天的荣誉,杨素梅没有沾沾自喜,她清醒地认识到:“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永不停息”。在从事法律工作的道路上永远不会停下学习的脚步。她的办公室里总会不断地更新一些法律书籍,在繁忙的工作事务中,她始终能够挤出时间看书学习,让自己的业务知识永远与时俱进。在一件件复杂棘手的案件面前没有表现出丝毫的退缩,而是努力探索、刻苦钻研,反复揣摩法律条文的适用,以求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紧张忙碌的律师工作造就了她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同时留给大家的是讲求原则,严格把好案件质量关的工作态度。
平凡的事业,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是一颗为事业甘于奉献的心。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闪耀着她鲜活的人格魅力。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一批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平凡中创造着美丽人生,这就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境界。
【篇二】
基层群众文化的传播者
1982年,电视还远远没有普及,刚刚高中毕业的xx成为了富顺县原共和乡的一名电影放映员。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看电影是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出重头戏。当时电影拷贝少,为了让老百姓能及时看到影片,xx常常深夜去其他乡取片,风雨无阻。当第一部国产武打片《少林寺》上映时,老乡们迫切想看这部影片,于是他冒着倾盆大雨,连夜走了20多公里的小路,准时为共和乡的老百姓放映了这部电影。
在长期的放映过程中,电影里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新中国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一次次感染、影响着xx,最终促使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后,xx更是把放映电影看做是向基层群众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丝毫不敢懈怠。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刻广告、换影片,中午制作幻灯片,下午在乡电影院定点放映,晚上到村上放映。不管炎夏寒冬、刮风下雨,xx都能克服xx不便、孩子年幼无人照顾等困难,准时将电影送到百姓家门口。xx常说:“虽然自己苦点累点,但只要能让乡亲们高兴,自己内心也就感到欣慰了。”他朴实的想法和笃定的坚守,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和欢迎,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王电影”。
基层群众文化的拓荒者
1985年7月,被正式招聘为乡文化专职干事后,xx不再满足于单纯地放几场电影,而是以事业的眼光来思考基层文化的发展:基层文化难道只是放映几场电影这么简单。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要怎样才能丰富起来。带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xx决心以身实践,做繁荣基层文化的开拓者。由此,他逐渐开始了从一位电影放映员向基层文化活动组织者角色的转换。
为丰富农村群众贫乏的文化生活,建设农村群众精神家园,xx总是四处奔走,想方设法筹资金、添设备、组织队伍、培训骨干,还精心策划组织了以城市带动农村的结对帮扶行动。他将全镇14个社区按力量强弱搭配结对帮扶14个村,由社区帮村配备文化活动设施,组建文化活动队伍,培训业余文化骨干,指导文化体育活动,将全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现在,富世镇已培育形成腰鼓队、秧歌队、拳剑队、柔力球队、文艺演唱队、川剧演出队等群众队伍10余支、队员2450人,累计开展大型文艺汇演140余场次、小型文体活动300余场次,其中包括秧歌、腰鼓、龙舟、牛狮灯等10余个门类的群众性表演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他还积极争取镇内商家支持,先后组织了三届以村为单位的农民运动会,被全镇男女老幼亲切地称为“王文化”。
为保证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和丰富性,xx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多方寻找场地,筹措经费。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富世镇建立起一个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28个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6个健身场所,配备了电脑、电视、投影、音响、健身器材等价值110万元的设施设备。富世镇文化站连续4年被评为xx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先后18次被富顺县文体局评为“先进集体”。
繁荣基层文化的引领者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战线上的“老兵”,xx经过30年的基层历练,30年的探索努力,30年的实践思考,已能够准确把握各行业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只要10多分钟,xx就可以动员起几百名文艺骨干进行一场文艺演出。而就是动员能力这样强大的他,却甘于清贫,苦守寂寞,多次婉言谢绝镇领导的工作调动,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各种诱惑和考验,始终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文化事业和他所服务的广大群众,表现出了崇高的敬业精神,被基层党员称为“最具文化理想和追求的人”。20xx年11月7日至9日,xx作为基层普通党员,列席了省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并就如何落实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作了发言。
当得知xx30年如一日默默坚守最基层文化岗位,成为农民群众的文化传播者时,中央、省级各大媒体纷至沓来进行采访。有记者问:“是否觉得自己一夜成名,成了‘明星’了呢。”“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如果这样能让基层文化工作得到更多重视,那么我愿意当这个‘明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xx腼腆地说。是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平凡地坚守了30年,没有私念、没有贪念,那一摞摞“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那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演出,那一个个群众对他的亲切称谓,就是他人生最大的骄傲。
【篇三】
xx工作30年来一直在农业科研、推广一线,把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他主持和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获xx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武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二、三等奖各1项。他几十年如一日,舍弃了无数个节假日乃至春节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坚持南繁北育、把身影牢牢地留在了祖国东、西、南、北、中的大地上,把论文写在了广袤的田野中,育成了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1个,xx省审定的玉米品种11个,xx省审定的玉米品种3个、xx省审定的玉米品种1个,xx省审定的玉米品种1个,xx省审定的玉米品种1个,这些成果对xx省和全国的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全国的玉米种子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育成的“凉单1号”玉米杂交种在武威市种植持续16年之久,累计推广面积535万亩左右,增产玉米4.28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42亿元。
20世纪90年代,他主持完成的xx省科技厅立项“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交种选育研究”课题,在实施期间,利用xx热带条件,在国内首次进行了一年选育四代玉米自交系的研究获得成功,取得了南北两年完成从自交系选育的零代开始到一般配合力测定和自交选育稳定的新成果,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加快了育成新品种的速度。这项成果不仅指导了他自己的育种实践,也启发了国内同行。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992年,正在xx一门心思搞推广的时候,受当时大气候的影响,单位断了“薪水”。上有老母下有儿女的他,顿时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身边的同事纷纷“下海”,可他没有一丝动摇,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事业。那年秋天,单位为了缓解工资压力,号召没有离开单位的职工出去创收。为抢时间、争效益,xx动员妻子一起去了城子乡的黑林子,家里的重担落在了女儿肩上。女儿既要上学,又要照料年幼的弟弟。一天夜里,弟弟突发高烧,姐弟俩相互依偎挨到了天亮,在邻居的帮助下才找来了医生。当xx的妻子闻讯赶回家里时,儿子已病了三天。第二年,单位的工资还是没着落,但xx仍然坚持到乡村推广农业技术,把整个家全扔给了妻子。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迫使妻子以捡破烂维持家庭生活和供养子女上学,有时还得从这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给xx买下乡的车票。看到别人“下海”挣钱,妻子也曾劝过他,他却说:“他们下的“海”是“小海”,捞到的钱是小钱,富起来的是个人,我搞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才是“大海”,在“大海”里才能捞到大钱,富起来的是广大农民群众,这账划算。”就这样,xx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一直坚守着农业科技推广这块阵地。
攻难关,创造惠民科研成果
由于围场的气温和降雨不稳定,极易引发马铃薯晚疫病,给农民造成减产损失。这对于一个马铃薯种植大县来讲,问题极为严重。对此,xx毅然把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科研攻坚的课题。同事们都劝他: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是世界难题,十年八载也不一定出成果,你何必费这心呢。而他却坚定地说:“我之所以选这个课题,不是想出名图利,主要是看着马铃薯大面积死秧减产揪心啊。”着手试验后,从防治时间、药剂选择到施药方法,他都认真试验、观察、记录、整理。疫情来时,他长期住村坚守在晚疫病防治示范园区里。经过科学防治,晚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一年夏季除了示范区的马铃薯一片葱郁外,其他地块的马铃薯都死秧严重。秋天收获时,示范区的产量比其他地块高一半以上。很快,他的防治技术在全县推开,薯农的损失大大降低。他的成果也很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在亚洲马铃薯联合会议上交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在国际马铃薯中心东亚片论文集中发表,并在国内获得优秀论文奖,《克露等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研究》在国内农业科技杂志上发表,对在更大范围内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先后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2项、农业科技推广贡献奖1项,xx省农业厅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xx省科委三等奖1项,承德市科委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先后主持参与承担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有28项,其中国家、省重点技术推广项目15项,成功引进薯、菜新品种180余个。2001年围场被确定为xx省无公害蔬菜生产重点县,2003年被列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2009年“围场马铃薯”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