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我国促进中部六省共同崛起的一项政策,在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明确提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落实四大板块区域布局和“三大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下,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本文通过总结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20年来取得的成就,分析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探索未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一、中部地区崛起取得的成效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目的在于促进中部地区繁荣,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间增加了近75%;从经济增速来看,20**—20**年中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其他三大区域。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之前,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偏重,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先进制造业从东部向中部地区持续转移,推动了中部地区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三)科技创新发展较快。近年来,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推进,中部地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中部地区专利授权数提升超180%,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r&d)经费支出从1150亿元增至2823亿元,增速明显。武汉光谷、合肥创新中心、郑洛新自创区、长株潭自创区发挥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由于人口基数大,城镇化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近年来,作为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中部地区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太原都市圈等中部城市群都市圈都有长足的进步,城镇化率达到65%,与全国平均数大体持平。第五,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由于中部六省资源型城市占六省总城市数量的比例接近1/2,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难点。近年来,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长江、黄河、淮河和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河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河南、山西两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成就显著。

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新定位与新挑战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20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有了新的定位,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

经济发展向质量优先型转变。中部崛起的区域政策实施效果显著,促使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逐步提高。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近27万亿元,占全国gdp超过21%。其中河南省达到5.91万亿元,湖北省5.58万亿元,湖南省5.00万亿元,安徽省4.71万亿元,江西省3.22万亿元,山西省2.57万亿元。从速度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型,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的提升,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从各省的科技研发强度来看,湖北省为2.33,湖南省为2.41,安徽省为2.56,河南省为1.86,江西省为1.74,山西省为1.07。全国平均是2.54,中部的几个经济大省已经超过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差距的条件。

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地区经济向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产业结构向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高级化转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正从不协调向相对协调转变。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例如,安徽省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项目、湖北省在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建设项目,都是基于创新驱动战略下的重大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建设项目。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为促进中部地区的产业高级化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转型,为中部地区的区域繁荣和缩小区域差距,作出了更大贡献。

创新活动从分散向集聚转变。近年来,中部地区创新要素由分散向集聚转变,提升了中部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在合肥、武汉、长沙和郑州等中心城市都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中部地区崛起的条件。由于中部地区原有的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动力持续式微,急需新的动能来接续区域经济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来驱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从空间上看,当前的创新集聚中心仍然略少,要规划更多的城市进入创新中心的行列。

新型城镇化向城乡融合发展演化。中部地区人口总量较大,农业人口较多,实现城市化的任务十分繁重。当前的情况是,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农业生产出现规模化和现代化,留在农村的人口收入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城市当中,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分工日渐明确,城市消费市场扩大。同时,借助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就业岗位有一定增加,中部地区劳动力出现回流态势,引领城市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四)加快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中部地区的武汉市和郑州市是国家级中心城市,在中部地区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沙、合肥、南昌、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已经形成了省域的经济发展中心;洛阳、南阳、襄阳、衡阳、芜湖、赣州、大同等城市,作为中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的中心性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开始显现。围绕这三级城市,结合广布的县级城市、中心镇和建制镇,构筑起一个完善的中部地区的城镇体系,优化中部地区国土空间格局。同时,培育中部地区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优化中部地区国土空间格局的另一个举措。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地区两个重点规划的城市群,从建设“一小时生活圈”的规划理念出发,下一步规划建设都市圈是当务之急。包括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郑汴都市圈、太原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南昌—九江”都市圈和皖江(“芜湖—安庆”)都市圈等。

(五)持续巩固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经过“十三五”时期和“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中部地区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已经初步形成。10年来,中部地区为促进制造业规模提升和技术进步,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特别是近年来,中部地区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现代制造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上与数字技术相衔接,提升了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十五五”时期要巩固中部地区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继续加深数字化的程度,并与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推动现代制造业跃上新的高技术台阶二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地缘、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上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依托“一小时”都市圈,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引擎,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全面发展,争取在新一轮的产业集群发展中,打造出多个国家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四是协同推进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五是在原有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基础上,扩大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区的范围和数量六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六)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中部地区纵跨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地区,也是中国环境改善的核心地区。因此,中部地区要在学习其他地区绿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生态要素的产业化、价值化和市场化路径。由于长江和黄河的中游流经中部地区,淮河上游和中游流经中部地区,这些都是大江大河的水资源丰富河段,也是开发利用的黄金河段。从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搭建可行转化路径的目标出发,遵守“保护—治理—开发—利用”的大原则,形成中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新局面。设计科学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让中部六省中那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土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地区能够得到合理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