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党委书记的事迹材料

从县城往南沿着奔腾不息的党河,上溯百余公里,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群山连绵闪银光,牛羊马驼漫草滩,飞禽走兽处处见,毡包炊烟连白云,牧羊姑娘路边歌……这一切是盐池湾乡高原牧场的自然景观。在这如画的雪域高原,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盐池湾乡党委书记斯琴巴依尔同志带领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和各族人民群众孜孜以求,辛勤耕耘,使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年,全乡财政收入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20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55元,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达到2832.93万元。全乡呈现出经济发展、牧民增收、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新局面。

夯实基础

让雪山草原的牧人之歌更加嘹亮

在畜牧业工作中斯琴巴依尔坚持科技养畜、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的思路,重点在结构调整、抗灾保畜、良种引进等关键性措施的落实上下功夫,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他经常下乡深入牧户,实地了解情况,结合各村所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草场类型,调整畜牧业结构,采取乡、村、牧户各拿一点的办法,从外地引进澳大利亚细毛绵羊、锡林郭勒肉用型绵羊、阿拉善阿尔贝斯绒山羊、辽宁盖县绒山羊等优质山绵羊种畜320只,组织协调各村牧户之间也进行调换优质种畜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使全乡良种化率达到85%以上,山羊个体产绒量由20*年的250克增加到450克。盐池湾乡常年灾情频发,不是雪灾、旱灾,就是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面对这些灾情,乡上先后向上级争取救灾资金25.2万元,为牧民发放饲草料29.6万斤,有效扶持了群众的抗灾保畜,减少了畜牧业生产的损失。组织引导牧民实施科学养畜,多方筹集资金115万元,修建钢架透光塑料板膜暖棚56座,使全乡的羔羊成活率由61%提高了86%,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牧民的劳动强度。投资64.75万元,对原有的大别盖抗灾育草基地进行了扩建,修建引水渠5000米,围栏封育500亩,修筑蓄水坝一座,修建房屋四间,草棚一座,开发种植牧草350亩,目前,育草基地年产优质牧草25万斤,基本满足了本乡牧民的抗灾保畜需求。

知难而进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斯琴巴依尔出生于牧民家庭,长在草原,深知牧民疾苦,了解牧民的心声,心里始终装着生活贫困的牧民。每逢佳节他就带着班子成员,带着医疗工作人员,进入困难家庭拉家常、谈心里话,把牧民的事看成自己的事。在乡财政预算中每年单独列项“扶贫帮困经费”,经常捐资捐物,认认真真地解决牧民实际困难。并广泛动员全乡干部群众、乡村企业、客商捐款捐物。五年来,组织乡村干部走访86户困难牧户,共发放面粉6000斤,捐款3万余元。还对3名退役军人一次性解决优待金2.22万元。在20*年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际,乡上自筹2万元,向全乡20户困难家庭每户赠送彩电一台。每到牧忙季节,组织全乡干部职工,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帮助生活困难、年老体弱、缺乏劳力的牧民抓绒剪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群众中。

他还制定了一项长效的扶贫帮困规定,每年在全乡范围内确定1—2名帮扶户,乡村最少解决50只以上的生活畜,重点扶持。经过五年努力,巴图其其格、团结等4户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4户牧民的牲畜由原来平均每户18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500只以上,人均纯收入由原来不到8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人均4500元以上。对县上的原畜产品公司、原耐火材料厂等企业的4名下岗职工在本乡进行安置再就业,给他们找到了生活出路。

斯琴巴依尔同志,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严于律己,带头履职,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先后15次受到县级以上组织的表彰奖励,多次获得市级“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县级“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人大代表”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