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党员事迹材料

三面环山,满目青翠,这就是十里铺乡西山场村。近年来,西山场村在京东地区声名鹊起,村内十里葡萄长廊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乃至俄罗斯等国家的游客纷至沓来。西山场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县级红旗党支部、市级文明村,2002年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省级“宣传文化示范村”。提及这些成绩的取得,村民们都会挑起大拇指说:“我们有个好当家人。”

*,1973年4月出生在西山场这块土地上。他对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闭着眼睛能说出每一个山石的位置,能找出青草掩映着的每一条弯弯山路。2000年3月,正是冬去春来的季节,当了几年村委会主任的*,出任西山场村新的一任党支部书记。从此,他就成为西山场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带头人。

原来的西山场村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年代八路军的秘密电台就曾隐藏在这个小山村的一条山沟里。山里虽然盛产以玫瑰香为主的各种时令水果,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村民的生活水平一直维持在勉强温饱的底线上。当改革的春风终于吹绿了西山场的山山水水的时候,也终于点亮了山民们渴望致富的眼睛。

*从当上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刻起,就深深懂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他暗下决心:既然当上了这个“官”,就要带领全村百姓闯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来。

决心好下,目标好定,但摆在*面前的难题何止是一件两件呢。了解西山场情况的人都知道,西山场每一位上了年岁的党员都干过村主任或党支部书记,在村里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可*偏偏又是个小字辈,是在老一辈党员培养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每一个人的利益,都牵动着所有人的敏感神经。而村里的计划生育、宅基地、毁林等问题又成了多年来村民上访的导火索,成了县、乡各级领导十分头痛的事情。

*说:没有困难,领导要咱干啥,群众信任咱干啥。他对村班子人员说:只要咱从实际出发,上维护党的形象,下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天塌下来有咱们村周围的大山顶着。

为此,*首先从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对班子成员约法三章:明确责任,当好带头人;公开公正处理事务,做到清清白白;为群众办事,不推诿,不拖拉。为了熟悉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他到处找书籍,查资料。自己研究透了,琢磨通了,他就逐字逐句地对班子成员们讲解,对老党员讲解,对老百姓讲解。有一段时间,为了做通一户村民或老党员的工作,他每天都要到晚上半夜12点钟才能回家睡觉。很快,老党员们被*的精神感动了,村民们被*的真诚感动了,全村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了,团结务实、勤政廉政、依法施政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也为全村致富奔小康铺平的道路。

2000年的春天,老天似乎是为了考验*的意志一般,整整一个春天没有下雨,直到7月份才熬不住地落下一场雨来。6个多月的时间里,看着村民们花高价,一车车到村外买水浇地、饮用,*嘴上起了一串串水泡。他想,解决不了村里水的问题,不要说老百姓不让我干这个支书,就是我自己也没有脸再干下去了。于是,他和班子成员商量,找老辈村民座谈,结合外地的成功经验,终于找出了一个在山坡上修建小型蓄水池的办法。

办法有了,资金哪里来。有好几天的时间了,西山场的村民们一直没有看到*的身影。只有村班子成员知道,他到县里、市里筹集资金去了。几天后,拖着一身疲惫的*回到了西山场村,他仅仅找来了6万块钱。杯水车薪,怎么办。最后,他们终于想出来一个“民建公助”的办法。村民自己建蓄水池,由村里实行每平方米补助10元的做法。通过一个冬天的筹备,到2001春天,西山场村周围的山坡上,一下子建起了100多个蓄水池,引储水量15000立方米。从此,西山场的村民基本打破了数百年来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望着家家户户水管里流出来的清澈的山泉水,望着*疲惫消瘦的身体,妻子抹着眼泪对他说:“你呀,恨不得水管子里流你的血你才乐意呢。”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很多来葡萄沟的领导当中,有不少人是和*熟悉的,有时候他们开玩笑地说:“小赵,告诉我们哪架葡萄是你的,让我们也品尝品尝。”*笑而不答。有村民接过话茬说:“您到地里一看就知道了,哪架葡萄地里草最多,葡萄粒最不好吃,就是他家的。”为了村里的事情,*挨了家里人多少埋怨,损失了自己的多少利益,他自己不说,但村民们心里有数。当有人问及的时候,他说:“别看我的官不大,我可是‘脱产’干部。个人损失了,老百姓得到了,还是合算呀。”

是啊,为了西山场村的发展,为了老百姓的实惠,*吃多少亏,受多大累,他都干。为了让村民们改掉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经常组织村民利用多功能活动室和图书室等文化资源开展卡拉ok比赛、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等文体活动。刚开始的时候,一些村民借口没空儿不参加,*就在广播上一个一个地点名动员;没有人到图书室来,他就将图书送到村民家里。渐渐地,新的生活方式在村民心里生了根,发了芽,村民的精神风貌也逐渐适应了旅游区发展的需要。

西山场变了,村变美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文明了。每年来西山场的游客达到了10多万人。人家对他说:*,这几年干的不错。*笑笑说:“我呀,一张答卷才做了一半儿,早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