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甘泉林果场场长××的事迹材料

××,男,汉族,1958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县甘泉林果场场长。××自1997年开始开发荒山,2000年成立××县甘泉林果场,九年来共投入资金100万元,开发荒山2500亩,劈坡造地500亩,栽植优质核桃11000棵、椿树20500棵、花椒21500棵、中药材金银花32350株,酸枣接大枣33857株,修储量6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个。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山区开发带头人”;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造林大户”。

一、迎难而上,勇做投资荒山第一人

××村南坡几十年来一直是荒山秃岭,除了野葡萄蔓,就是棘针丛,种什么都不收。1997年,××当选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当兵出身的他不信邪,在镇农业技术站技术员的帮助下,他检测了土壤,并知晓了丛生的酸枣是块宝藏。当时县委、县政府正号召群众进行山区综合开发,大力扶持酸枣接大枣工程,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几次召开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决定把南坡承包出去,让荒山披绿装,把不毛之地改造成“聚宝盆”,但由于资金、技术、胆识的限制,几次公开招标,都无人问津。他决心做×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放弃了收入不菲的个体企业,献身荒山,建千亩枣园,为群众闯出一条致富奔小康的路来。于是,召开了一次家庭会,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家人面前,取得了家人的全力支持。说干就干,他立即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2500亩荒山的合同。全家开始了一场向荒山要宝的艰苦战斗。

二、百折不挠,乘势而上,荒山变成了“聚宝盆”

百折不挠,虚心好学,善于经营是××荒山开发越办越红火的根源所在。××像头犟牛,有股犟劲,在县土地局、林业局、镇政府的支持下,他把大量心血倾注到山上。头一年,嫁接了4万棵枣树,又投资2万多元,整修上山路,平整土地,结果只收了200斤小红谷。亲朋好友都劝他别干了,村里不少人都说他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他不服气,不灰心,请专家,找原因。来年,他又嫁接了2万多棵枣树,栽植优质核桃树1000棵,移植枣树1000棵,种植蓖麻20亩,再加上整地修道,又投资了10多万元,但由于当年太旱,没有一点效益。他自己也有点发怵,家庭经济压力更沉重了。但当过兵的他永不服输,在县、镇政府的支持下,他进市上省,请教专家,总结了前两年嫁接枣树成活率低的原因:一是嫁接环节毛病多,接多活少;二是除萌不及时,喧宾夺主;三是除虫不当,当了“蚕农”。于是他采取请专家现场教的方式,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及时施治,并聘请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常年指导,使当年发芽的枣树长势喜人。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作为一名党员,××对群众的情况了如指掌,他深知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做什么。他开发荒山成功后,始终奉公守法、济危扶困,无论哪家有困难,他都伸出手,无私帮助。为了使全村人都从荒山开发中获益,2002年××积极跑办、协调,把与其林果场毗邻的1000亩瘠薄地全部退耕还林,栽植优质核桃,建成了全镇规模最大的干鲜果品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他联系苗木,举办管理技术培训班,让农民无偿使用自己的机井,特别是困难的家庭,他慷慨解囊,排忧解难,使基地顺利建成。如今,这1000亩核桃园即将成为全村人的钱袋子。

总之,××同志在山区开发、造地植树上,率先示范,历经苦难,痴心不改,同时抢抓机遇,无私奉献,在全镇乃至全县起到了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2006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