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代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
摘要。公民意识的培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梳理我国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历程,尽管成绩突出,但仍面临生态问题关注度低、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生态建设参与不足、生态消费意识淡薄等诸多难题。“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激发公民生态问题关注度、提高公民生态道德自觉性、发挥公民生态建设主动性和树立公民“生态消费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创人与生态和谐、友好的新局面。
关键词: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在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方面关系时所形成的,能够提前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妥善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矛盾,积极总结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思想、观念、态度、价值、心理等。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旨在引导公民确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形成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爱护自然的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并具备处理不同领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1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历程
1.1国外公民环境教育历程。现代环境教育培育伴随着西方国家相继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不断增强的环境保护理念而出现。通常认为,卢梭是现代环境教育的奠基人,他重视人的自然本性,阐述了自然教育的宗旨及其内在要求。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则是社会学家古德森将流行于19世纪英国的“自然学习”引入乡村学校教学,学生对自然现象认知的“环境学习”与学校的户外教学,即为环境教育的前身。世界范围内的公害事件促使环境意识不断高涨。随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相继正式使用“环境教育”概念、设立环境教育机构,环境教育如火如荼。随着美国率先增设环境教育本科课程,环境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并逐步走向正规化、系统化和国际化。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教育也呈现出理念现代化、模式新颖化、操作规范化等趋势,并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其主流教育内容。西方发达国家在该领域起步较早,经验丰富,环境教育已经摆脱简单获取知识的局限而成为环境价值培育和环境伦理教育的一部分。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环境教育立法的健全、相关机构的设立和经费的保障以及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等,能够为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提供良好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1.2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历程。随着现代环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视和普及,我国开始在全社会树立环境教育理念,开启环境教育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中国模式。从参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关注环境意识培育开始,到环境教育思路的确定和框架的建立,再到特色及专业环境教育的实施,我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共同奋进,始终走在该领域的最前沿,诉诸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政策法规,使环境意识培育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后,以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环境教育持续推进。自此,环境意识培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层次更加鲜明,规格更加详细,成果更加丰硕,并逐步向目标更高的国际环境教育合作迈进,不仅为新世纪环境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且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日趋提高,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同时,也使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中国哲学所蕴含的生态理念,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结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和目标,重构了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及其价值内涵,奠定了新时代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基础。在习总书记重要思想指导下,近年来各类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活动不断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逐渐走向成熟。
2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现状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旨在引导公民确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形成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爱护自然的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并具备处理不同领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水平和能力。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虽然成绩突出,但仍面临较多难题。2.1生态问题关注度低。目前公民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基本上体现在宏观政策层面、重视程度层面以及环保行动层面。不同部门和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公民普遍对环境问题较为敏感,对环境保护较为重视,对国家环保政策较为关心。但是,相比贫困、教育、就业等其他社会问题,公民对生态问题紧迫性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较低。在社会发展目标的关注方面,公民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公平等发展目标的关注远远高于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其他建设的协调和融入,公民缺乏应有的认识。此外,公民仍将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专项行动视为国家层面的应对措施,认为其与自身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相距较远,从而缺乏自觉行动、自觉保护、自觉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唯有公民个人利益受到侵犯时,主张和维护自身权益的环保行动才会出现。2.2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生态道德意识,即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以提高道德认识和锤炼道德品行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的自觉遵守,倡导培养对自然尊重的道德情怀,提倡道德地利用自然,确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形成自觉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爱护自然的思想道德觉悟。调查显示,公民能够使自身行为完全符合生态道德要求的比例较低,且存在较为严重的城乡不均衡,比如环保购物、垃圾分类等。公民关注的重点在于自身的环境健康,对与个人生活质量有关的日常行为,主动符合生态道德要求的比例大幅增加,比如家庭装修、绿色食品等。这虽然能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但仍属于浅层生态道德意识,属于自我保护型意识。公民缺少对气候变暖、耕地减少、荒漠化等远离日常生活的生态灾难的忧患意识,缺少解决生态难题的责任感,而这属于深层生态道德意识范畴。这也说明公民生态道德意识培育任重道远。2.3生态建设参与不足。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积极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和主动培育生态道德意识,更需要有效促进公民具体生态行为的实施。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知识、认识、意识(简称“三识”)的不足,公民生态建设参与层次和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缺少参与家庭环境、居住环境外周边环境、区域环境和整体环境建设的主动性;缺少积极履行本职工作中关于生态建设的规定和义务;缺少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和对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的有效监督;缺少支持环境公益诉讼的勇气和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的动力;缺少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和提高生态道德标准从而形成良好环保风气的氛围。另外,公民对污染生态环境单位和个人的首要处理方式为消极劝阻,其次为寻找媒体和政府部门。以上表明公民行为方式上的冷漠和参与生态建设力度上的不足,这不利于环保政策的实施和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制裁。2.4生态消费意识淡薄。生态文明,既是人类存在的载体和形式,涵盖人类关系的全部;又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需要按照生态学规律,促进资源增值,实行适度消费,实现永续利用。但在现阶段,推动我国公民“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形成消费生态视野”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尽管随着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公民参与环保运动积极性的提高,“消费合理性”“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但公民往往缺乏行动上自觉性。另外,公民对“合理”“消费”“绿色”等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差异较大,仅仅作为尝试改善消费习惯的主观努力,缺少外部约束和规制。在国家层面,生态消费尚未成为政府部门决策关注的重点,消费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度不足。对多数老百姓来讲,生态消费仍只是部分人的呐喊而非日常行为模式。
3“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策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4]李荣娟.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县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5-92.
1.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