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加强统战工作 促建和谐校园建设
加强统战工作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协调各阶级、各政党、各阶层、各团体和各族人民代表人士关系的重任,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在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安定团结方面具有独特功能,是党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的重要途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着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加强;统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协调各阶级、各政党、各阶层、各团体和各族人民代表人士关系的重任,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在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安定团结方面具有独特功能,是党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的重要途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着应有的贡献。
一、发挥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根本职能,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是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巩固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尊重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加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能力的建设。二是健全有关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国家大政方针、重要人事安排、重要法律法规、重要政策措施等进行充分协商,并形成规范的制度。三是真诚接受民主党派监督。要创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使党外人士敢讲真话和实话,做诤友和挚友,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民主监督,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建议,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勇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四是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靠民主的方法,更要做团结的工作。要大力整合统一战线方方面面的力量,把执政党的力量和参政党的力量团结起来,把汉族群众的力量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信教群众的力量和不信教群众的力量团结起来,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力量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力量团结起来,把内地广大人民的力量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力量团结起来,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上,都团结和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不断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五是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在人民代
1表大会、人民政协、人民团体中的作用,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领导职务,并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切实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真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二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非公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思路,探索更加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自觉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企业凝聚力的感召力。三是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引导。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安排,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与进步,踊跃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就业再就业和光彩事业中去,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回馈人民,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的共同富裕尽一份责任。
三、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支持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是党中央的殷切期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统战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服务大局上突出特色,在理论政策上创新发展,在工作实践上取得成效,不断推进统战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作者简介:常秀红
工作单位:中共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委党校邮编:272100联系电话:1596379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