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安家工程调查思考
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最近,我们对**县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60份,走访了解21个单位230人次,召开专题座谈会11次。通过调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流动党员队伍的思想、生活、流向、分布等情况及特点,剖析了我县流动党员现状,围绕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为流动党员保持先进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县共有党员29336名,其中流动党员2898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9.9%。流动党员中外出务工的有2668名,在外经商的有230名;流出6个月以上的2711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93.5%;持《流动党员证》和开具《党员介绍信》的仅49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1.7%;按规定缴纳党费的2399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82.8%;正常过组织生活的774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26.7%;本县内流动的210人,县外流动的2688人,分别占7.3%和92.7%。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开展“五找”,即组织上门找、党员相互找、亲友联系找、群众帮助找、党员自己找,全面摸清了“家底”,使大部分流动党员顺利“安家落户”。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当前流动党员日趋增多,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离乡流动的随意性。88%的流动党员没与党组织办理任何手续,12%的党员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他们居无定所,去向不明,完全根据外出务工经商的情况而定,大量流动人员中党员身份难确认,大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后处于“断线”状态。二是流动地域的广泛性。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尤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最多。有从部队复员退伍和学校毕业返乡的年轻党员,也有随儿女探亲居住的离退休党员和农村老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流动的占39%,农村流向城市的党员占46%。三是从业方式的差异性。从农村走进城市,流动党员各自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从业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从事个体生产经营,有的进入工厂、饭店、宾馆打工,有的承担环卫、家政、休闲等社会服务工作。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城市的居住较为分散,并且处于不稳定状态。四是组织观念的衰退性。流动党员往往背负着全家生活的重担和致富的希望,同时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有的忙于生计,淡忘了党员身份;有的担心亮出党员身份,在经营活动中会“吃亏”或者承担额外的责任;有的在心理上把自己当作“外乡人”,缺乏发挥党员作用的责任意识。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流动党员管理存在“四难”。
一是组织关系难转移。据统计,近半数的流动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38%的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一些流动党员认为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如果承认是党员,还多个部门来“管”,不如不亮明党员身份。有的务工所在企业还未建立党组织,无法接转组织关系,有的对接受流动党员组织关系不主动、不积极,致使部分党员既未转组织关系,又未持党员介绍信,成为“口袋党员”。
二是教育管理难到位。由于流动党员流动性大、流动地点不固定、流动地域广泛、就业形式和从业种类多,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当困难。有的党组织只是在外出党员离乡前叮嘱式“突击”教育一番,有的党组织虽然建立了流动党员联系制度,但能坚持经常联系的也为数不多,基本上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有的党员还处于预备考察期,由于远离党组织,其预备期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党员在外求职,或把组织关系揣在口袋,或把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地党组织,多年脱离党组织。有些企业改制转体后,党组织关系没有及时划转,形成了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党员,党员成为两不管的“真空”,出现了许多“档案党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强化措施,创新方法。应主要采取“查、转、建、联”等办法,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真正把“安家工程”落到实处。一是“查”。通过采取党组织自查、党员家人亲友寻查、有关部门联网搜查,全面准确掌握流动党员的去向,建立流动党员信息互动平台,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每个流动党员都找到“家”。二是“转”。通过与当地组织部门联系,对外出时间达6个月以上,且务工经商地点相对固定的党员,及时为他们转移组织关系,让他们接受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对离退休后长期居住在农村、子女或亲友家中,坚持便于党员管理、便于参加组织生活的原则,与相关组织部门联系,及时为其转移组织关系。三是“建”。建议县级组织部门设立流动党员管理中心,乡镇、街道、村设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和联系点。针对流动党员流向分散、复杂的实际,实行跨乡村成立党组织,注重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建筑工程队或公司、民营企业等为依托设立党组织。四是“联”。既可以建立驻外地流动党员联络站,也可以结合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设立“流动党员联系岗”,专门负责与所属流动党员的联系,搞好区域、城乡、部门、行业以及上下级党组织间的协调联系,让“隐性党员”亮出身份,找到“娘家”,做到“外出务工不脱党,人行千里有党管”。
(三)把握政策,创新机制。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和完善五项机制:一是申请登记联系机制。在抓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基础上,党支部在流动党员外出前后要负责对其基本情况、流动原因、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作用发挥等登记造册,随时掌握其动态。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党支部要确定一名正式党员作为流动党员的联络员。二是职能部门协作机制。工商、公安、税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办理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税务登记、劳动用工合同等日常工作中,要围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密切合作,共同为澄清流动党员底子做好相关工作,使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三是权利义务落实机制。根据流动党员实际情况,结合《党员分类管理办法》的要求,在确保按期交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流动党员提出相应的个性目标要求,让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可建立外出务工党员社会救助机制。四是组织活动经常机制。在活动内容选择上,注意贴近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重点抓好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知识和党性党纪等学习教育,力求做到学以致用。在活动形式上,走灵活、分散、小型、业余的路子,以活动凝聚党员。五是管理渠道网络机制。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创建网上党校,使流动党员能及时听到党组织的声音,为党员安家提供“直通车”式服务。疏通管理渠道,使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纵向相通,横向相连,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分别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消除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盲点”和“死角”。
(四)健全组织,搭建平台。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党章和中组部的有关规定,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县、乡党委要抓住党员流向相对集中的优势,采取“单独建、依托建、挂靠建、联合建”等措施,加大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力度,建立一批“红色家园”,确保流动党员能就近找到自己的“家”。根据流动党员的从业状况、岗位职责,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促使党员把思想统一到“为驻地奉献、为家乡争光”上,促使流动党员成长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党员,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