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有关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2022
抗震救灾精神
大地的伤痕,用爱和坚强缝合
还记得汶川地震中被救起,感动全国的敬礼娃娃吗。如今,他已成长为成绩优异的翩翩少年,而曾经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也是山花烂漫、生机勃勃。
这是顽强的生命之花,是被无数人奋力托起,又被无数人精心呵护的希望。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面对每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华民族都会在逆境中奋起,在磨难中重生,用爱和坚强缝合大地的伤痕。生死较量之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指引着我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载人航天精神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在完成既定任务之后,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结束3个月的太空飞行回家了。在太空上,航天员们进行的出舱、健身等一系列操作,引来地球上满满的羡慕。大家都说:宇宙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
这些年,中国航天员队伍接续飞行,一次次代我们为国出征、触摸深邃的寰宇,一次次在太空中飞出中国高度、刻下中国足迹。他们的背后,站立着无数矢志奋斗、默默坚守的科研人员。这些忠诚和担当,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不断书写着建设航天强国的新篇章。
劳模精神
劳动之星,照亮奋斗的坐标
在每一个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劳模是最亮的星。翻阅一代代劳模的事迹,他们对事业的痴、对工作的狂、对得失的傻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动。
从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到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再到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以创造、创新、创业的激情,谱写着换了人间的动人篇章,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成为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劳动精神
撸起袖子,干出劳动者的风采
翻看新中国的发展史,从人民生活温饱不足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制造业窘境,到建立起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从电话也是奢侈品的联络困境,到如今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漫步太空……亿万劳动者用勤劳与智慧,让这个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民族复兴。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
人间万事出艰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得来,拼搏与奋斗始终都是创造辉煌的动力和源泉。置身于伟大历史时刻,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实干兴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激情,成就自己的价值,托举起国家和民族的梦想。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2020年底,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接续奋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全部脱贫,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回望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4亿多中华儿女的携手奋斗堪为最动人的图景。从初心不改的老党员,到先富带后富的致富能手,再到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帮扶干部……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苦的人家,同贫困群众住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为中华民族摆脱贫困倾力奉献、苦干实干,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今天,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宝贵财富,激励人们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