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藠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县农办主任章来良
2003年6月12日
藠头,是我县常规农业中的一项传统农产品。经过几十年的种植和改良,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品,一大支柱产业。世界藠头的主产地在中国,中国的主产地在江西,江西的主产地在新建县,新建县主产地在生米镇。可以说,生米就是“中国藠头之乡”。如何打造这一品牌,使之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业,进而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带着这一问题,本人就藠头产业的发展及相关方面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就调查的情况和有关思考整理如下:
一、藠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我县藠头生产发展历史悠久。藠头是我县的传统产品,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县生米镇的生米、斗门几个行政村就种植了少量的藠头,当时全县的藠头面积不到3000亩,亩产也只在2000斤以下;到七十年代,藠头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生米镇,由原来的少数几个村发展到东城、朱岗、南路、长岗等10多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近1万亩;在八十年代,全县藠头生产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藠头市场滞销,田边路头到处都是腐烂的藠头,藠贱伤农,藠农损失惨重。藠农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直到九十年代,县委、县政府作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的决定,县委、县政府将藠头生产作为全县的优1势产业发展,通过寻找市场,全县藠头生产又得到迅速发展;全县藠头面积达2万余亩,其中,在1997年,调减早稻面积改种藠头就有1万多亩。在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市场为主导,以农业结构为主线,发展特色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意见,全县藠头生产又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县藠头面积达4万余亩,由生米辐射到了流湖、石埠、西山、石岗、厚田、樵舍、金桥、溪霞等十来个乡镇。
2、藠头已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目前我县藠头生产面积达41100亩,其中生米镇达3万余亩,流湖4000亩,石埠4000亩,西山1000亩,石岗1000亩,樵舍500亩,厚田400亩,金桥100亩,溪霞100亩。这些藠头面积都相对比较集中连片。全县藠农达15000余户。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改良耕作技术,广泛使用有机肥料,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我县藠头生产实现了优质高产,平均亩产达4000斤左右,全县藠头总产量达82200吨。
3、全县藠头加工企业初具规模。为了切实解决农产品资源转化问题,搞好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早在1989年,我县就开始筹建江西华威罐头食品厂,1991年,该厂正式投产。该厂有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实有固定资产950余万元,实际生产能力达2000吨;通过招商引资,我县生米、西山等乡镇先后引进了日本、上海、浙江、湖南等客商来投资办藠头加工企业。如生米镇朱岗村与日本客商联营,于2000年兴建了为民食品藠头加工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厂房180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100余万元,可生产成品藠头1800吨,产品直接由日本客商负责外销;生米镇南路村与上海、浙江客商联
2营,兴建了南昌辉煌蔬菜腌制厂,可生产成品藠头1500吨,产品由上海、浙江客商负责销售;西山镇与湖南客商联营已投资200万元,于2002年4月兴建了西山藠头加工厂,可腌制藠头3000吨,产品由湖南客商销售。此外,全县民营腌制藠头加工厂也蓬勃发展,近年发展势头更旺,仅生米镇就有30余家农户腌制加工藠头,年加工能力达20000吨左右。目前,全县藠头加工能力共达28300吨,占全县藠头总产量的34.4%,其中精加工生产能力达5300吨,占其总产量的6.6%;粗加工生产能力达23000吨,占其总产量的27.8%。
4、藠头产品销售组织不断发展。为了搞活产品流通,实现经济效益,我县对藠头产品销售组织的发展也比较重视,一是去年投资了20万元,在生米兴建了藠头、花生综合批发市场,占地近20亩,有4个钢架棚,200套铺面;二是1995年在生米镇长岗村成立了藠头民间流通协会;三是发展民间销售组织。全县收购贩运藠头民间组织有120余个,藠头销售经纪人有400余人;四是运输能力提高。目前全县农村拥有20吨以上的大型货运卡车200余辆,仅生米镇就有150辆。大大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全县藠头通过民间组织销售达40000吨左右,销售额达4000万元左右。
5、藠头产业经营效益显著。2002年,全县藠头总产值达9714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9.7%,其中加工产业4880万元(精加工平均每斤按2元计,粗加工平均每斤按0.6元计),民间销售总收入4834万元(平均每斤按0.3—0.5元计)。藠头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
二、目前藠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3虽然我县藠头产业得到发展,但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还是低水平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
1、市场信息不灵。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虽然我县成立了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开通了新建县农村经济信息网,可是制作网上藠头产品广告,还是空白,特别是乡镇级经济信息网络几乎是处于断层。造成相当部份干部群众视野狭隘,封闭保守,缺少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
2、销售渠道不畅。目前我县藠头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内几个地方销售,价格波动很大。通过销售组织返运,但产品到了外地,货到地头死,压质压价,受制于人。如2000年,生米镇的一些藠头销售人员,返运藠头到湖南,被厂家压质压价,的确是记忆犹新。经纪人积极性受到挫伤,使藠头生产也受到影响。我县藠头产品至今还没有广阔开拓国际市场。
3、加工能力低下。目前全县藠头精加工能力不到7%,粗级加工能力也只有27.8%,藠头总产量的65.6%是出卖原料,极大地影响了藠头的经济效益,资源优势远未转化成经济优势。
4、品牌产品甚少。虽然我县华威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甜酸藠头罐头,在1992年获国家科技星火计划成果奖,但也没有形成品牌。我县藠头罐头在国内、甚至在当地的销售市场都有限。全县藠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5、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紧。无论是县级藠头龙头加工企业也好,还是乡镇、村级加工企业,都与藠头生产基地和藠农的经济利益联系不紧,没有形成经济共同体。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
三、我县藠头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尽管目前我县藠头产业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藠头产业发展的前景比较广阔。我县藠头产业发展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1、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年平均气温为17.6c°,年无霜期260—270天,年平均降雨量1500—2200毫米,雨量集中在4—6月份。光照时间平均每天有8小时以上,特别是在4—10月份农作物盛期,月平均日照时间在210小时以上;我县的气候、温度、雨量、光照,熟花冲积土壤,都非常适宜藠头生产,这是全国各地区不可比拟的。全国不少大省从我县大量引进藠种,而总是难以发展起来。这足以证明我县的自然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藠头品质极优。我县藠头品质特点。一是色白,色白而无污染;二是层多,层多而耐腌;三是肉脆,肉脆而爽口;四是个头大而均匀,个大均匀有利加工。且具有开胃,除腻、消食、杀菌、护心脏、美容养颜等功能,是一种含有低脂低糖和多种矿物质的蔬菜食品。近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分析,我县藠头还具有抗癌功能,是人类的绿色精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多年来,国内许多厂商一直争相采购我县藠头作原料。
3、宜种面积甚大。我县除9万亩旱地全部适宜种植藠头外,还有近6万亩高岸水田适宜种植,更有20多万亩山地可开垦发展。我县藠头生产基地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4、发展前景广阔。国内许多厂家,如湖南、广东、福建、湖北,抢购我县藠头作原料,他们通过深加工后,不仅在国内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5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藠头生产,而我县既使巩固现有基地面积,不再发展,只要增加改建和扩建深加工能力,做强做大藠头产业,创立品牌,就一定能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藠头价格由现在平均每斤0.4—0.6元提高到1元/1斤,藠头产值就近2个亿,如果能够提高到2元/1斤,藠头产值就有近4个亿。可见,我县藠头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发展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
四、做强做大我县藠头产业的思路及构想做强做大我县藠头产业的总体思路是:
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工、品牌和流通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藠头产业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转化水平,巩固基地生产,抓好企业深度加工,扩张工业规模,扩大销售队伍,积极发展民间流通组织,实现藠头产业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新格局;争创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展藠头产品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农村经济整体跃升,全面推进全县农村小康进程。
做大做强我县藠头产业的构想是:
第一、依托资源,构筑藠头产业基地优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强做大我县藠头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规模,进一步提高我县特色农业的市场占有率,推进藠头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大力发展藠头生产专业乡、专业村;要加快我县藠头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扎实做好“绿色食品”的认证和质量安全工作;对藠头进行提纯复壮,强化技术支撑,不断提高藠头农产品在绿色农业中的市场份额。
第二、依托龙头,构筑企业深度加工优势。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藠头龙头加工企业。把我县现有藠头龙头加工企
6业做强做大,努力扩大深度加工能力,特别是华威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精深加工能力力求达到50000吨。为民藠头加工厂、辉煌蔬菜腌制厂、西山藠头加工厂,三个加工厂也要力求通过招商引资向深度加工发展,每个加工厂深度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使我县藠头原料产品的深度加工程度提高到80%以上。各龙头企业要加强技术研究,创建我县藠头品牌,走出国门,抢占国际市场。同时,各龙头企业要与生产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降低门槛,切实帮助藠农解决产前、产中、特别是产后的服务问题,使藠农生产基本保证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依托合作,构筑中介组织发展优势。加快农业组织创新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既是发展市场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实现藠头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实践证明一家一户既搞生产,又跑市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同时,我县的藠农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快中介组织建设,逐步改善和消除藠农在市场竞争中单打独斗的经营格局。现有民间流通协会组织,藠农联合体、经纪人等销售组织,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一是要走组织化的路子。形成龙头企业+协会(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布局和组织体系;二是要走合作化的路子。将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适当方式联结起来,由农民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组成经济联合体或区域性的合作经济组织系统;三是走销售组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中介作用,依托乡土能人和销售大户,确保农户种得好,卖得出,获得较高效益。
第四、依托网络,构筑强大信息优势。要加快我县乡镇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要强化县级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乡镇信息网络建设,
7发展村级信息网络建设;二是要加大对我县的推介力度,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三是要积极筹办我县特色农产品信息发布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国外客商,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第五、依托帮扶,构筑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加快我县藠头产业化发展,我县本身要积极制定一系列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外,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一些激励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一是项目政策的扶持。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在规划生产力发展布局时,对适宜我县实施的项目要给予关照,特别是“扶优”等项目,请多考虑;二是资金政策的扶持。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在安排各项目的扶持资金时,对我县的项目扶助资金,请适当给予倾斜;三是人才政策的扶持。在人才政策上也要对我县给予帮助。
第二篇。发展竹子产业的调查与思考竹子属禾本科植物,一年种植多年收益,其品种较多,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国家,全国竹林面积达***万公顷,年产毛竹*亿根,其它竹材****万吨,竹笋***万吨,竹业年产值***多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目前,国内外市场对竹产品需求量大,且供不应求。因此,发展竹子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县委、县政府提出保南发展竹子产业,合民心、得民意,机不可失,势在必行。
一、竹子资源的发展与现状
我县现有竹子资源*.*万亩,品种以桂竹、金竹、楠竹、水竹、青竹、苦竹、山竹等为主,竹子生产基本上以农户宅基地、自留山和房前屋后居多,主要分布在李庙、长坪、肖埝、薛坪等镇,其它镇和林场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据初步统计,我县每年可收购竹材****万斤,主要用于造火纸原料和半成品加工,兼有少数品种外销增值,获经济收入***万元左右,亩平竹林经济收入在**元左右,效益非常低下。通过调查,在我县发展竹子产业过程中,综合分析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和不利因素:
1、认识有盲区。广大干部群众对竹子产业的发展不是很了解,看不到优势和潜力,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竹子生产不抱增收希望,存在自产自用,满足半成品生产。特别是对其潜在的市场经济优势缺乏一定的认识,对科学经营和规模发展竹子缺乏一定的胆识和气魄。
2、技术跟不上。我县懂技术、善管理竹子栽培的科技人员非常欠缺,科技力量跟不上。我县在竹子产业的新品种开发上几乎是个空白,研究太少,在这方面的科技人员几乎没有。因此,新发展这个产业急需选派一批年富力强,有培养能力的科技人员外出学习,然后用科技指导发展的全过程。
3、示范缺大户。主要是缺乏有一定说明力的科技示范户,县竹子培育管理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栽培、传统管理和栽而不管、任其发展的状态,从中获取的经济效益很低。同时,品种落后、产品单
一、销售以出卖原竹为主。因此,靠发展竹子增收的农户少、规模小、大户缺、效益差,发展竹子产业缺乏科技示范户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4、投入有阻力。发展竹子产业首先应从抓好竹子品种关入手,而我县优良竹子品种不多,大部分需从外地引进,这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据市场调查,从浙江临安引进雷竹品种,每株单价*.*元,每株运费**元左右,再加上其它费用,栽培*株引进品种造价在**元左右,设计每亩栽***-***株,每亩种苗投资在****元以上,投入费用相当高。因此仅靠一个部门或农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再则,我县财政也比较困难,一时聚集大量资金发展竹子也不现实,鉴于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内大规模发展竹子有一定阻力。
5、市场压力大。由于我县竹子品种少、面积小、起步晚,浙江、福建及我省的咸宁等地竹子产业已走在全国前列,而且竹子制品已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因此,我县发展竹子产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阻力。
二、发展竹子的优势与条件
1、山场面积较大,发展竹子的坡耕地多。我县属“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山场面积近***万亩,占全县总面积**%,其中坡耕地面积达**多万亩,将为我县发展竹子提供广阔的空间。
2、气候条件适宜,适合竹子的正常生产。我县地处鄂西北,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毫米,土壤ph值*.*-*.*,土壤以山地红壤、黄棕壤土质为主,这些条件都非常适宜竹子的正常生长。
3、野生竹种丰富,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我县的每个镇都有不同面积的竹子资源分布,经研究竹子的专家初步认定,我县的金竹、楠竹资源在本地表现良好,可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县野生竹种资源已达*.*万亩,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
4、发展已有典型,开始尝到种竹的甜头。经初步调查,长坪镇龙凤村有一农户种野生毛竹*亩,每年采伐竹子****斤,按目前市场价每斤*.*元计算,每亩净收入***元,*亩竹园年收入****元,效益比较可观。薛坪镇顺流村有一户农民种竹子*.*亩,年产值在***元,平均一亩地收入在****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近****多户农民利用房前屋后发展自用竹。
5、劳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竹子生产。竹子生产简单,操作方便,适合于不同群体的人参与开发,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6、具有区位优势,销售市场前景广阔。我县地处湖北西北部,距襄樊市中型城市仅**公里,距国家大型城市武汉也只有***公里,而且有襄樊、朱市两个火车中转站与全国各地相通,交通条件方便。目前,我县组建成立的水镜山野菜公司,在竹笋加工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生产后的产品能够通过各个窗口销售到外地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7、海拔高差显著,有利多品种竹子搭配。我县境内海拔高差显著,有利于发展多品种竹子相搭配。我县地势西高东低,高差**-****米,根据不同的高差形成的小气候条件,可以发展早、中、晚不同品种竹子,达到一年四季有笋出。
三、发展竹子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以上现状和优势分析,如何抓好保南竹产业建设与发展,我们认为全县在发展竹子产业上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统一干群思想,形成发展共识。发展竹子产业是一项新型产业,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此看法各不相同。因此,县委、县政府首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组织相关部门、科技人员、各镇领导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大讨论,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探讨发展竹子产业的可行性,争取认识上的高度统一性和一致性。县委、县政府还要研究出台《关于发展保南竹子产业的决定》,用文件武装骨干,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围绕《决定》内容,立足“一县一品”,一届接着一届干。同时,从现在起,全县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向全县广泛宣传,利用各种会议大讲竹生产的作用、技术、要求,在全县上下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2、搞好规划设计,确定发展目标。要坚持“一个目标抓到底,一个路子走下去”的原则,在开展现有竹子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由林业部门结合保南县情,制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规划,建议确立“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稳妥办好示范点。争取今冬明春发展竹园面积***亩,利用现在竹园资源“以园扩园”***至****亩,抓好*至*个亮点工程,为全面铺开作准备;第二步,培育优良种竹林。通过引进繁育建****亩种竹繁育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地,为进一步扩大竹园面积提供优质壮苗;第三步,集中全力,上规模。力争用*-*年时间使全县优质竹林面积达到**万亩,竹产品加工开始起步并形成特色。
3、统一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竹子产业发展首先必须有优良的种竹品种和资金投入。在资金的投入上,我们建议县委、县政府必须从财政上挤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对发展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解决发展农户投入问题。可以采取金融信贷发放小额贷款;民政部门解决因发展竹子导致生活困难的农户;财政部门解决发展竹子面积的农户税收缓交或减免问题;林业部门结合退耕还林项目解决发展农户的吃饭问题,举全县之力,多管齐下引导农户把基地建起来。
4、统一典型带动,树立样板工程。抓好典型宣传,依靠典型带动,是促进一个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建议在我县交通条件方便、土地资源良好、群众认识度高的地方,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示范户重点扶持,实行一个部门帮扶一个村,一个领导负责包一片,严格按照科学管理的经营方式,抓好基地建设,通过一户典型带动一个村,一个村带动一个镇,一个镇带动整个县,最终实现全县竹子产业的大发展。
5、强化领导服务,抓好检查督办。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分管领导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县、镇(区)直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围绕发展主旋律,当好参谋,积极参与,整体联动,共同营造发展氛围,按时完成支农发展任务。县、镇(区)、村都要层层建立竹子产业发展专班,具体指导、协调和督办这项工作,做到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压力。坚持定期不定时的下基层检查督办,及时总结正反典型,对抓得好的总结推广,任务完成差的通报批评,并取消年终评先资格,连续两年完不成竹子发展任务的党政一把手不得评为合格公务员,不得提拔重用。
第三篇。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南江金银花通过多年培育和近年来的大力发展,已成为我市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产业之一。为加快其产业化进程,促使其对“增收裕民富财政”发挥应有的最大效益,我们于近期对南江金银花产业进行了调查。总的看,产品基地发展势头趋涨,加工开发领域有所拓展,但产业链尚未形成,制约加快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需要认真地加以解决。
一、充分发掘南江金银花产业的发展优势
金银花既是国务院确定的70种名贵药材之一,也是国家重点管理的38种名贵中药材之一。“南江金银花”在我市南江县种植历史悠久(宋朝就有栽培和利用金银花的记载),是多年培育的优良品种。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狠抓“三大经济”的战略部署下,南江县将金银花确立为立县产品,制定了《南江县优质无公害金银花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台了《南江县金银花产业化发展管理办法》,成立了专门机构狠抓落实。规划以明江河流域两岸公路沿线120个村为主,辐射带动62个金银花生产基地乡镇的301个村(8.76万户22.83万人),计划到“十五”期末标准化栽植金银花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1000万公斤。2002年,该县金银花面积达8.0万亩,40%的面积已投产,产干花11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77.4%;产值1980万元,增长70.4%;加工银花茶3.9万公斤,产值780万元,实现税利326万元,分别增长8.5倍、5.5倍和2.4倍。南江金银花产业,初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优化生态环境,品种优势增强。南江县多年来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去年森林覆盖率达49.2%,境内年均气温16.2℃、降水量1200毫米、日照1580小时,无霜期254天,给耐旱喜光的金银花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经多年培育和发展,现已查明有野生、家种金银花品种资源8大类32个品种,是全国金银花原产地之一和主产区;七十年代初南江金银花就享誉全国,1981年被列为全国金银花生产基地县;2001年,川中药基领[2001]01号文件正式批准为“中药现代化科技强县(四川)基地金银花规范种植南江科技示范区”;2001年7月,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国家级金银花标准示范区”;2002年2月,四川省农业厅批准为“四川省第一批金银花生产基地县”。
2、强化示范带动,基地规模初具。该县通过典型示范建好金银花“第一车间”,先后在兴马、关路、赶场等21个乡镇,按照“南江金银花”技术规程,建设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8800亩。兴马乡种植金银花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成为该县最大的“金银花专业大乡”;其中种植300株以上的156户,100株以上的180户,年产1000斤以上的大户26户,500斤以上的187户;该乡去年产干花30万公斤,实现产值65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2%;瓦池乡木罗坝村、庙坪村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1600亩;石滩乡王光山村建立优质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300亩,规范化种植金银花32万株;甘溪乡华营村建立金银花科技示范园300亩;赤溪乡活水村、上两乡洋滩村等村1000亩净植金银花基地已建成。示范基地带动该县新植金银花7万多亩;其中种植金银花5-10亩的农户2378户,人均新植50丛以上的社586个,100丛以上的社128个,投资10万元以上的开发业主12个。
3、创新栽培技术,科技含量提高。该县开发“南江金银花”的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推出了“六改三植”新技术。即:改无序零散栽培为水平梯地集约栽培;改乱用肥料为科学施肥;改不剪枝为合理整形修剪;改一次定植为育苗移植;改稀植为规范化密植;改晾晒为多功能烘干机烘干;实行田地内净作、田坎地边套作、乱石窖零星穴作等栽植模式。种苗繁育经过近两年攻关,在强化抗病虫能力、耐瘠耐旱和不易退化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实现了优质大苗移栽。去年该县育苗560亩1800万株,出合格苗1580万株,预计今年可出苗1860万株。2002年,该县制订了《南江金银花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并报经市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发,已被各基地广泛推广。经华西医大、成都市药检所检测,“南江金银花”的绿原酸含量最高达8.6%,最低为6.9%,是普通金银花的两倍,是进入《中国药典》中同类品种2-3倍。
4、延伸产业链环,产品开发加快。该县立足市场积极拓展金银花的加工领域,促使产品向较高附加值转化。白院乡七村付政购置加工设备9台,加工金银花茶55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10万元,实现税利9.5万元。县农业科技人员研究开发出金银花茶系列饮品,加工金银花茶3.9万公斤,实现产值790万元。南江大河金银花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生产“大和”牌金银花小袋包装42万袋,总产值252万元,实现税利282万元。预计今年该县金银花产量可达到130万公斤,加工金银花茶20万公斤,实现产值4800多万元。
二、清醒认识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基础,但发展中存在的“五个不够”,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壮大。
1、市场定位研究不够。据《本草纲目》和《药性歌括》所述,金银花主要作药品制剂,同时也可作保健饮料。但“南江金银花”在五年一修编的《中国药典》里没有占据一席之地,按照药品安全生产规则,任何药品加工厂不得使用它来作药品原料。这个“关键证书”限制了南江金银花难登大雅之堂。加之市场宣传不力,导致社会认知甚少,集中表现为南江金银花仍以集团消费为主,价格与价值有所背离,市场空间明显狭小。
2、龙头带动开发不够。该县能成功提取绿原酸的加工厂,因体制和投入等障碍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扩大绿色认证规模。进一步增加绿色食品的认证数
量,通过认证品种的增加、生产面积的扩大、品质规格的提升、安全可靠性的保证,全面提高官方认证产品的市场份额,加快带动安全优质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走商标带认证、认证促品牌、品牌带动效益的认证发展之路。
4、加强政府部门监管。农委、畜牧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源头的管理力度,完善对农产品的抽样检测和农药施用种类、施用技术的监督检测工作,全面提高绿色有机食品源头质量。同时,积极更新服务载体,以地方政府的优势宣传,不断提升绿色食品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