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让就业创业之路更顺畅
——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共青团济宁市委(2010年10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随着我市农村青年大量进入城市,80后、90后正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如何了解这部分重点人群的生活、工作状态,针对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就业引导和创业扶持,是当前摆在全市各级团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济宁团市委对全市农村青年就业创业现状进行了一次自下而上的全面调研,就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如何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引导工作为主要内容开展了调研。本次调查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及高新区,在各县市区随机选取2个乡镇,1个街道,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10个村居,共调查了39个乡镇,390个社区(行政村),对14万名农村青年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进行了实地座谈和考察走访,对全市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工作状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现状和特点
(一)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重大济宁市共有青年约200万人(2003159),其中,农村青年约140万人(1408018),占全市青年总人数的70.29%;外出务工青年人数达80多万,共占全市青年农业人口的57%,占青年总人数的40%。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务工青年有31万人,占务工青年的38.77%,1990年以后出生的务工青年有89000余人,占务工青年总数的11.23%。在我市务工青年中80后、90后农民工占得比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成为主力军。
(二)受教育程度高,实用型技术培训需求大。
生于80年代,正好是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和法制建设步入正轨的年代,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具有至少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技类课程训练。从调查数据来看,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2.37%,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最多,占46.36%,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8.35%,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2%,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部分中专生、技校生在出去打工之前学过专门的技能技术,但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性的职业,其比例约占流动总人数的70%,知识技能的欠缺使这部分人在打工者队伍中处于弱势、劣势,使他们在工作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外出务工青年普遍认识到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其中33%的外出务工青年迫切需要实用技能方面的培训,27%需要得到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22%需要得到管理知识的培训。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青年农民工渴求知识技能,但培训费用和较长的培训期限使他们望而却步。绝大部分农村青年认为100—300元培训费用的培训班能够接受,青睐于1周至1个月之间的短期培训,但现在即便是政府补贴培训的项目需要农民自筹的学费往往也要高于农民工的预期,而且培训期也多在3个月左右。
(三)无务农经验,对家乡乡土认同在减弱
从成长经历来看,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61%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70%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而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
(四)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生于8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并且他们的家庭多数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因此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只有一两个兄弟姐妹,由于相当多的人一毕业就进入城市打工或从小就跟随父母在城市里生活,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缺少艰苦锻炼的机会,缺乏父辈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于是他们在城镇寻求职业时往往看不上低收入的体力活,又没有机会找到高收入工作。
(五)身份归属情况
与父辈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对城市的认知度更强,渐渐适应并习惯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环境,希望能在城市扎根发展。他们更不愿意重新返回自己的家乡,渴望能融入城市,但是他们的努力和梦想却难于实现。和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强烈向往城市生活。调查显示,他们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丰富多彩,与城市人没有两样:逛街、网聊、泡吧、唱k等;他们不再节俭,每月将工资花光;他们不再如父辈一样无条件忍受艰苦;他们不再愿回农村。但他们的根也不在城市里。高昂的生活成本,复杂的户籍问题及其带来的社会保障的缺失,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制造了重重障碍。他们创造着城市的繁华,却无法融入这座城市,发现自己不过是身处社会边缘的匆匆过客。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观念发生转变,创业积极性较高
受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也将谋生、赚钱作为重要目标,但不再把自己当作赚钱工具。他们不仅看重工作的“钱途”,更看中“前途”与提高生活品质。他们消费意识强,并以此向世人、社会展示自我的能力和价值;都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也想逐渐从打工仔转变为“创业者”;仅仅提高工资已经吸引不了他们,他们还会要求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等等。
从调查情况来看,从外面开阔了眼界回来的农村青年,他们的创业热情高涨,80%外出务工青年有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他们有着较敏锐的市场嗅觉,能够在打工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教训,捕捉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的信息,这部分人就会成为创业的起步者。但从有创业愿望到创业起步还有一段距离,其中73%的青年人想创业并没有付诸实践,不知道怎样确定适合自己的项目以及启动资金的欠缺使他们的创业梦想大多数还仅限于想法阶段,无法落实。青年农民创业的启动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个人储蓄、熟人借款和金融机构贷款,其中个人储蓄占大多数,担保和抵押是更多农村青年信贷的主要障碍。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打造青年创业文化
1、建立舆论宣传体系。相对于青年的就业创业需求而言,我们所能扶持的人数毕竟有限,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破除济宁固有的中庸保守思想,大力倡导青年创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的创业愿望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团组织通过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党委政府关于扶持就业创业的有利政策,扩大党和政府扶持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宣传范围,在政府与青年群众之间架起一道“信息高速公路”,让政策发挥最大的效用,为青年就业创业点亮一盏明灯。另一方面积极选树创业典型,大力宣传创业成功的青年典型和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回馈社会的创业导师、企业家典型,适时开展“青年创业之星”、“优秀创业导师”等评选活动,积极营造关心创业、勇于创业的社会氛围。
2、广泛开展青年创业文化活动,全力打造运河青年文化品牌。立足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历史文化积淀,发挥物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优势,努力挖掘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运河青年文化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创业文化活动,在2009年工作中,创造性开展“中国济宁〃青年发展论坛——区域经济特色宣讲活动”,紧密联系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将体现当地经济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个人创业的奋斗经历作为宣讲内容,促进青年对区域经济的了解,推动青年更好的创业和就业,充分发挥团的组织优势、活动优势和协调优势,在全市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共青团工作品牌,进一步提升共青团工作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在广大青年中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