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费保障状况调研分析

某某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费保障状况调研分析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费保障状况调研分析

根据县财政局关于开展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状况调研的通知精神,文秘114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我局按照通知要求对照调研内容,对年—年经费保障状况进行了梳理分析。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经费保障基本情况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县政府综合管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的职能部门,下设四个职能股室:办公室、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股、培训股、法制股。目前的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主要解决人员经费及部分公务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包括收取病退人员及离休干部护理鉴定费、劳动争议仲裁收费和劳动合同鉴证收费;自行组织收入,包括存款利息、协调资金及所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从年—年人员和经费情况看,行政经费收支有以下几个特点:财政拨款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经费收入的主要和稳定来源。从收入结构看,财政拨款占整个经费收入的以上,充分体现了财政拨款保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的主渠道作用;非财政拨款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收入来源呈多元化格局。特别是—年其他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自行组织收入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人员经费(包括退休费)有一定的增长,主要是增人增资所致。从支出结构看,多年来人员经费占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经费始终在左右,说明财政拨款优先用于保证人员工资的发放,人员经费的支出得到了较好保证;人均公务费支出在元以上,高于部门预算安排的人均年元的定额标准,基本保证了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

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任务繁杂而重要,“两个确保”、就业和再就业等问题是涉及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相关资金的落实,在我县财力紧张、收支矛盾突出、部门预算安排偏紧的情况下,我们不等不靠,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在管理上做文章,在节约上挖潜力,从而使各项工作经费得到较好的保证,财务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多年来机关办公条件得到了改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更换了办公桌椅、安装了空调,办公楼进行了装修加固,为各项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经费保障。近年来,我们主要在抓收入和强化管理两方面来提高行政经费的保障水平,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依法组织收入,狠抓预算外资金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从票据管理入手,从资金源头抓起,积极组织收入,做到应收尽收,缓解了预算内经费紧张的局面;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金使用效益低。行政经费本来就紧,对现有资金缺乏科学的管理,不能分轻重缓急用好资金,从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仍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经费保障的稳定性差。由于我县财力困难,对机关经费的保障,在年初预算安排时不可能一步到位(人均仅元),全靠各单位创收作补充,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一些行政收费项目取消或标准降低,从而影响行政经费的保障水平。我县在行政经费保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财力不足,虽然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始终满足不了支出增长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是财政负担过重、供养人员多,除了吃饭资金外,没有多少办事钱。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对完全行使政府职能的国家机关,财政应保证其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本需要,为此,我们认为首先应立足财政增收,狠抓财源建设,培植后续财源,依法强化收入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发展地方经济,培植财源应作为解决行政机关经费保障问题的根本出路;其次从减轻财政负担入手,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重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缩减机构人员编制,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财供人员的不合理增长,在经费供应上要加强经费管理,对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编制和定额核定经费,从预算安排上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再次是深化支出改革,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细化公务费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约束力,按照“收入两个渠道,支出一个漏斗”的模式,进一步完善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制度,解决预算内外两本帐、两张皮的问题,在确保人员工资统一发放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结合实施部门综合预算,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资金时效性和利用效率;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杜绝浪费,在资金的使用上严格把关,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严格执行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把压缩和节减公务费作为重点,特别是加强人、车、会、话、招待等重点支出的控制,真正绷紧支出管理这根弦;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资金,实行收支统管,通过以外补内,有效地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压力,逐步提高经费的自我保障能力;逐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加快机关后勤改革步伐,减轻行政经费支出负担。

二五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