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村–对城市与农村发展现状的思考五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客观分析近年来青岛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征以及对全市经济的影响,剖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
1、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市内转移为主。青岛市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大,由于农村劳动力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的技能有限,在青岛市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并且工资待遇较高的工作,加上生活成本较高,使得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向青岛市区周边的即墨、胶南、胶州、平度、莱西等县级市。青岛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五个县级市按现住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为78.4万人,其中市内的47.2万人,占60.2%,市外的31.2万人,占39.8%,市内转移占比超过六成。
2、非农产业成为劳动力转移主战场。资料显示,户口登记地在青岛市内、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38%,商业服务业人员占30.2%,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仅占5.4%。户口登记地在青岛市外、在本市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比更高,为59.5%,商业服务业人员占比为24.5%,两者累计占84%。上述表明,非农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
3、劳动力转移以经济原因驱动为主。青岛市五县级市转移人口中,务工经商占41.2%,随迁家属占15.4%,拆迁搬家占11.9%,这
表明,务工经商的经济型动因是促成劳动力和人口转移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同事,随着用工需求的迅速上升、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的改善以及收入的增加,受此影响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意愿将日益强烈。
4、半数劳动力转移时间在三年以内。由于诸多因素影响,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在参与非农产业活动中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和放弃土地经营活动。他们或是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扶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更有一部分劳动力属于季节性外出。资料显示,青岛市五县级市转移人口中,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半年至一年的占19.5%,一年至二年的占20.1%,二年至三年的占14.6%,三年以内的累计占54.2%。
5、劳动力短缺与农村劳动力剩余并存。在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的同时,还出现了“招工难”问题。“招工难”一方面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沿海地区的薪酬待遇仅在千元左右缺乏吸引力,不少农民工向内地转移就业:另一方面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发展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企业待遇、环境要求更高等,导致其流动性更加频繁,企业员工流失现象严重。但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客观存在,与我市工业化发展程度不相适应,域城镇化发展要求也有一定差距。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推动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就业和定居促进了我市城镇化的发展。数据显示,我市城镇人口为573.5万
人,城镇化率达65.8%,十年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农村城镇化既包括农业人口项城市转移,资金、信息、产业向城镇聚集,城镇不断发展:同时,又包括城市产业对农业的带动力,农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逐渐融入城市,实现农民城市化和现代化。当前,我市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去农民化”,既减少农民、增加市民。
2、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数据显示,全市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21.7%,第二产业占39.1%,第三产业占39.2%。同时,随着农村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5、小城镇吸纳转移就业能力较弱。数据显示,青岛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十个重点中心镇平均人口规模为5.2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的仅有3个,城镇载体功能和带动作用不强。小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保障跟不上,难以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就业问题,从而导致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
统计科
2013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