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与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有关思考 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摘要】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如何防范与化解因地方政府债务带来的财政风险,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地方财政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压力下,财政超负荷运转,衍生出各种形式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因政府举借债务形成的财政还贷风险;因地方金融风险转化的财政垫付风险;因供给范围膨胀造成的财政支付风险;因历年隐性挂帐衍生的财政赤字风险;因政府直接担保连累的财政抵扣风险;因财政虚列收支导致的虚假平衡风险等。
【关键词】
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
一、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
(一)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可行性
1、部门预算和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深化,为建立财政风险预警机制提供了基础条件。部门预算打破了计划体制下形成的部门支出基数,从而实现了科学地准确地编制预算,强化了预算约束。对一般性财政支出,逐渐过渡到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制。这为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提供了前提条件,既是防范财政风险的必要手段,又成为防范财政风险的主要标尺。
2、市场经济框架的确定和行政权能的规范化,为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提供了必要的环境。诸多不规范的行政行为严重影响了财政运行,加大了财政风险。如行政决策程序简单化,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行为目标的短期化,导致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行政部门利益固化,影响财政资金合理分配和使用效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应规范政府。行政权能的规范化可能排除人为的随机因素。
(二)构建有效的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改革现行的财政收入征管机制。财政收入的规模和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来源和收入征管机制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受到资本、技术、市场等因素制约的条件下,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加强财政收入征管,改革税收征管机制。首先,要根据经济和税源的分布状况合理布局和健全税收征管机构,形成完善的税收征管网络。同时,在各级税务部门普遍建立和不断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其次,要建立税收控制和信息系统,准确、全面、及时掌握税源分布和增减变动情况,加强对税收源头控制和严密监督,做到及时足额把应纳税金收缴入库,杜绝纳税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再次,要强化税收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税收征管过程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2.改革预算管理体制。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是基数加增长的模式,存在预算资金浪费、预算编制时间短、资金分配交叉分散、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财政内部预算编制分散等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和推广以部门预算、早编细编预算、零基预算、综合预算为基本内容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以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准确性、科学性,增强预算刚性和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政府预算的严肃性和宏观调控能力。
3.改革支出管理体制。目前,地方财政面临支出刚性增长的压力,预算软约束现象比较普遍,造成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财力基础十分脆弱。为此,要改革支出管理体制,调整支出结构,严格预算支出管理。一是要硬化预算约束,增强预算的严肃性。财政预算一经批准,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增加和调整,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支出,防止随意增加减收增支的口子;同时大力压缩预算暂付,增强预算执行的稳定性。二是重新界定和规范财政支出范围。坚持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需要,压缩一般性支出需求。三是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