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税务稽查如何在促进专业化税源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税务稽查管理是对税务稽查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其既定税务稽查目标与责任的创造性动态活动,是专业化税源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税务稽查管理工作的好坏决定着专业化税源管理工作的成败。

一、在税务稽查环节制约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推进的主要原因

1、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给税务稽查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一是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税源管理质量不高,造成稽查工作基础混乱。税源管理的目标通常包括:掌握税源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理清可征税源的底数,确保征税努力最大化以及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实际工作中税收管理过于强调申报率、入库率及一些形式止的规范,忽略了对纳税人的基础管理,存在大量的税收漏管户。这些现状成为稽查工作上的难点。例如不处理好税务登记等税收征管基础环节,税务机关就不能够准确掌握辖区内纳税人的户数、地址、经济类型、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等情况,从而影响了税源分布状况的了解,不能合理地调配征管力量,掌握每一纳税人适用的税收政策及应该缴纳哪些税,从而导致不能为采取正确措施编制可行性税收计划,进行税收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二是现行征管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造成稽查税源的管理性失控和工作脱节。以纳税申报为基础,取消专管员制度,使多数税务机关就此放弃了对纳税户的管理,从而割断了传统的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致使税源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从而增加了稽查工作的盲目性。稽查工作是税收征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承担着“以查促管”的职责。但实际中稽查与征管之间缺乏配合,造成稽查和征管处于各管一段的局面。例如异地从事项目开发时已到税务管理部门开具了《外出税务经营活动管理证明》。但在本地企业财务上未如实反映外出经营活动的内容,也未将外地项目开发成果回本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再如经稽查部门查处后已作过纳税调整后有盈余并补税的,而被查单位在税务稽查后第二年仍委托税务事务所代理进行了亏损认定,使以后年度又进行弥补亏损,这就是征管与稽查信息脱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2、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中税务稽查选案机制有待健全

一是选案职能不够规范。税务稽查的选案一般是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进行,税务稽查对象产生的方法主要有人选、机选和人机结合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税务系统微机刚刚形成联网,计算机选案的程度较低,绝大多数案件仍要通过人工筛选、群众举报或上级交办,使稽查对象主要还是凭稽查人员的主观意愿来确定,而且选案往往围绕收入任务进行,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程序和有效严密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是选案中存在盲目性。税务机关税收信息收集手段相对于经济发展滞后,诸如国、地税税收信息和涉外税收信息不能共享,事业单位信息不全,有关行政涉税信息还没有收集等等,致使当前稽查选案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带有盲目性。三是选案中存在随意性。个别企业多年得不到税务稽查,反映出税务机关选案不够科学,选案制度不够规范,依法选案不到位。

四是立案机制作用不完善明显。原有《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立案机制,一般都只在实施环节检查后,才对符合条件的进行立案,选案部门也无条件立案,致使立案滞后,对确定稽查对象和指导实施检查的作用微乎其微。

3、税务稽查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还存在信息化滞后现象

随着中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其市场需求重心开始向软件与服务方向转移。但作为其子系统之一的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税务稽查信息化进程气管,整体性差,各自为政、多头开发现象较为普遍;重硬件、轻软件,一味强调“多配机子”和本部门税务稽查局域网建设,忽视税务稽查所需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协作网和服务网建设,致使计算机网络建设与计算机网络应用常常脱节;税务稽查所需的跨领域(税务、银行、工商、海关、证券管理、房地产交易、车辆管理等部门)信息沟通协作网(即公网)建设的严重滞后,使信息收集困难重重,难以达到对税源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稽查;税务稽查信息化进程跟不上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实施检查的稽查方式受到挑战。

二、发挥税务稽查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中应有作用的几点建议

1、科学定位税务稽查职责,发挥稽查在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根据征、管、查分工协作的职责要求,税务稽查应具有四个职能:(1)开展税务稽查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严肃查处各种税收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偷漏税分子,维护税法尊严保障正常的税收秩序。(2)通过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可以对那些心存侥幸,有潜在违法动机的纳税人直到震摄、警示和教育作用。(3)通过税务稽查可以发现税收征管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和改进征管的措施建议,促进税收征管水准和品质的提高。(4)通过税务稽查可以作为堵塞税收漏洞的最后一道防线,把偷逃的税收追补回来,增加税收税收入,减少税收流失。税务稽查的固有职能,决定了稽查在税收征管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要淡化稽查的收入职能、改变给稽查下达收入计划和考核收入任务的做法,以科学选案、规范查案、严格执法、依法稽查为工作导向,推动税务稽查执法水平的提高。同时,由全功能型稽查向专业职能型稽查转变,重点突出稽查的打击惩处功能,维护税法尊严。二是要实行征管查三分享专业化分工。明确征、管、查分享是职责有所侧重的分享,是职责具有内部联系的相对分享,而不是简单孤立地分享。三更要科学设计征管、稽查工作流程。明确征管和稽查各部门间的工作规程,按照依法治税的要求,细化各部门、部门内部每个执法岗位的工作规程和执法责任,实现征管、稽查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四是要完善征管、稽查信息传递办法

2、完善税务稽查选案机制,与专业化税源管理机构加强协作与配合

一是充分利用征管资源,分析数据查找疑点。征管信息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企业的涉税信息,如纳税申报情况、企业基本信息、企业财务报告、所得税汇缴表等重要资料,而且这些资料调取方便,可靠性强,是日常选案的重要基础。调查人员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源,结合使用电脑选案软件,引入涉税风险系数选案机制,把企业各税负担率、纳税评估系统反映的异常情况,各项行业技术参数和经济指标的达标情况作为风险因素,配予合理权重,确定被查企业风险系数,并按其排序确定待查对象。对经调查后符合立案条件的,直接在选案时予以立案。

二是利用信息化成果,以查账软件为工具,不断提高信息处理效率。随着企业电算化的不断应用,在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明显增多,手段也更隐蔽。调查人员充分运用查账软件,对电算化记账的对象采取抽样或批量采集的方式,调取部分企业的电子账簿,导入软件中运行进行初查,产生疑点平台记录,经过排查后将有重大偷税嫌疑的企业提前立案,进入案源库。

三是着眼地域特点、热点行业,抓住典型个体进行整治。每个经济区域有自己的特色,重点类型产业,经济总量较大,税收贡献较大,调查人员通过信息比对,走遍了解等方式,先对热点行业、区域产业作出总体评估报告,分析其存在的共性涉税问题,再选取共性问题比较突出的企业作为典型企业,进行具体调查,制作《调查报告》,进入案源库。四是合理利用举报信息,有效提高选案调查质量。对待举报案件,应认真分析比对,筛选有用信息,结合举报材料,对举报对象进行调查,并且深挖线索,扩大调查范围,充分全面掌握举报对象的涉税违法情况,分析每个案件的立案可能性和必要性。五是强化横向沟通机制,多渠道获取有效信息。调查人员要积极与国税、公安、纪律、国土、房管、税务事务所等单位沟通,建立横向沟通联系机制,通过横向单位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分析其涉税违法行为,并以此为突破口,对调查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六是深挖案中案,实现稽查效能最大化。一般来说,案中案,线索比较明确,证据也比较充分,查处相对方便、简单,是稽查上的优质案源。通过建立案情分析、异常反馈、信息传递机制,改变就案查案的办法,最大限度挖掘案件深度、广度。

3、规范税务稽查案件管理,以查促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是改进案件分配管理。推行案件主责制,在案件分配阶段指定案件主要负责人,其他人员负责配合。由主要负责人负责案件实施工作的开展及组内分工,明确职责,分层控制。同时打破固定的检查小组模式,每个案件指定不同的主责人和配合人员,从而调动检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分配案件时,尽量按检查人员的能力和专长确定分配方案。根据被查单位的行业性质,安排对该行业更加熟悉,检查更有心得的人员对其实施检查,做到有的放矢,促进案件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推行案件分析制度。稽查实施环节接到检查任务名单后,应组织专职人员实施案件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利用内外网信息对稽查对象的财务报表数据与业务流量,税收执行情况进行静态对分析。(2)利用获取的企业真实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通过涉税风险系统分析企业存在的涉税风险点。(3)利用稽查查账软件分析系统对企业工艺流程节点的数据变动进行动态分析。(4)利用企业能源消耗指标,分析企业收入和成本变动的不合理性。

三是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建立稽查案件过程控制制度,对稽查人员稽查实施过程实行跟踪监督管理。根据案件进展情况,对有重大涉税违法情况或案值重大、案情复杂的案件,适时调整实施力量。组织集体分析讨论,汇总各方面的意见,并及时请求相关政策,为检查人员取证指明方向,严格控制案件实施的时间,促进实施效率的提高。

4、在税源专业化管理在框架内注重对稽查工作方法的创新

一是推行“延伸稽查”,树立办案理念,实施“死账活查”,克服就账查账的局限,加强账外线索的调查力度,提高取证能力,强化企业财务真实性的审查,通过清仓查库,调验合同及各种生产、奖励责任书等现场调查和查检存款账户,异地协查等场外调查方式,把稽查的“触角”向账外延伸,力求发现企业深层次的偷、逃税问题

二是实行“关联稽查”,在稽查过程中,不局限于被查企业,要“拨出萝卜带出泥”,对业务往来单位、关联企业的有关线索和信息资料要做好采集、整理、分析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地稽查关联企业,扩大税务稽查成果

三是深化“行业稽查”,相同行业的账务处理和偷逃税行为具有很大相似性,我们从同行业中选取典型企业,开展“审计式”稽查,查深查透,不留死角。同时我们还研究总结出带有行业特点的偷税规律,制定了相应的查处和防范措施。例如,在企业凭证检查中发现建安发票,就立即想到固定资产是否记增加,有无直接进行成本费用,挤占利润、偷逃企业所得税的现象等。

四是推行“电子稽查”。随着企业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长,稽查检查户数和工作量增大,对一些较复杂、较隐蔽的问题就难以发现。电子查账软件对于税务检查提供了比较方便、快捷的稽查工具,通过会计科目的比对,账户余额检测等账上问题一目了然,特别是穿透式阅账,简化了大量账本凭证的翻阅时间,弥补手工查账的不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稽查办案的科技含量。

5、健全稽查管理监控体系,加快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进程

一是依制度设岗、依程序稽查。严格按照税务稽查程序实施税务稽查,建立良好的稽查内部管理制度是完善税务稽查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确保稽查工作依法治税、依法稽查、确保税收实体法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按选案、稽查、审理、执行等稽查四分离原则,建立科学的稽查组织体系,切实做到选案不查、查案不审、审案不执行,使各环节分工负责、互相制约。

二是完善稽查管理监控体系、优化稽查运作机制。在建立稽查组织体系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完善环节监控,复查监控和考核监控,使稽查管理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稽查动作机制的优化,提高税务稽查的整体组织管理。

6、提高稽查人员综合素质,发挥税务稽查在专业化管理中的最大效能

一是制定税务稽查人员的选拔标准和更新淘汰制度。建立税务稽查干部资格准入制度,明确稽查人员标准,坚持进入必考的原则,通过严格的资格认定,允许合格的人员从事税务稽查工作,把一些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经验丰富、能依法办事、廉洁奉公的税务干部逐步充实到税务稽查队伍中来。

二是建立稽查人员岗位培训制度。树立人本理念,培养复合型稽查人才。一是组织稽查干部经常开展权力观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干部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意识二是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培训税务稽查干部,鼓励优秀税务稽查干部脱颖而出,在竞争中出成绩、出效益

三是打造稽查人员实践交流平台。通过培育“盆景”,建立“创优育才实践基础”的形式,打造出一个管理水平先进,业务能力相对较强,人员整体素质较高的交流实践载体,定期交流,将先进的稽查管理制度、稽查工作方法推广到其他稽查部门,推动稽查各部门及稽查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浅谈纳税服务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作用浅谈纳税服务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作用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收工作在新的时期实现新的发展的大胆探索,是已纳入税收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纳税服务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现部门之一,必须紧跟形势,紧密配合,深入挖掘工作内涵,不断改善工作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管理轨道,在推行和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纳税服务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实现途径

税源专业化管理,旨在实施科学分类、理顺管理流程、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分析、整合税源监控、突出纳税评估、集约税务稽查、深化信息应用、重组管理资源、转变工作方式等十大目标任务。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将税源管理职责重新划分和归类为事务性、监控性及查处性三类,管理员由固定管户转向分类管事。很显然,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当前税源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职能,包括户籍管理、申报受理、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法宣传、纳税辅导等会大部分拨离到纳税服务部门,即纳税服务机构将几乎承担所有事务性工作。纳税服务部门在推行和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推动税收管理转型升级过程中必将担当重要的角色。

二、纳税服务必须优中求优、细中求细,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纳税服务是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是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窗口。纳税服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税务机关乃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十分关心、重视纳税服务工作,始终置之于组织收入中心工作同等高度,使各地纳税服务力度不断加强,纳税服务的“面”、“点”不断增加,纳税服务的绩效不断提升。纳税服务机构作为税务部门的“前台”,一直承担着户籍管理、申报受理、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源监控、税法宣传、纳税辅导等工作,事务杂、分管细,任务重、要求高,大多数纳税服务工作人员能够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将工作做细、做实,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征管方式发生变革,对税源实行分类分级管理,许多东西需要重新界定,这就要求纳税服务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勤奋工作,夯实基础,在优质服务中求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担当税源专业化管理排头兵。

三、纳税服务机构必须相对稳定,逐步走向专业化管理轨道

纳税服务机构由于承担大量事务性工作,定位于税务部门的前沿阵地,许多人不愿来、又许多人想调离,这是不争的事实。纳税服务机构如何吸引人、留住人,让人才在这里施展才华、成为播种理想与收获成功的沃土。这是值得各级税务机关思考的问题。依笔者所见,大张旗鼓选拔优秀人才,辅之以待遇跟进,是配强、充实纳税服务机构的有效途经。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大张旗鼓选拔”,说明准入的竞争,优劣的比较。而优厚的待遇,无疑是留住人才的根本。税务机关可通过发放岗位补贴,提高绩效系数,增加评先评优指标和提拔重用机会,来实现这个目标。

纳税服务专业化,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工作中以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服务核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为纳税服务的活动载体,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以构建和谐的服务型税务机关为宗旨的新型税收征纳关系。纳税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12366”服务热线、导税员制度、建立纳税服务群等多种形式,为纳税人提供便捷的服务,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努力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逐步走向专业化管理的轨道。

第三篇:浅析税收风险分析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浅析税收风险分析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某国税局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随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国税总局明确了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这更加突出了风险管理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了税收风险分析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该局税收风险分析工作实际,浅论一下税收风险分析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供各位同仁交流借鉴。

一、税收风险分析运行状况

(一)税收风险分析分类

税收风险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看,可以简单分为税源综合分析和税收专题分析,综合分析重在从宏观层面把握税源管理状况、组织收入状况、纳税服务状况、征管质量状况、税收风险状况等,以便于决策者从面上把握某特定时期内的工作状况,原则上每季度开展一次综合分析。专题分析主要从微观层面分析税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异常区域,在分析的深度和针对性上与综合分析相比有很大提升,根据风险高低的不同,对风险企业分别采取风险提醒、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措施,以便于各级国税机关对风险企业能够及时处理和应对,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专题分析,根据工

作需要,可不定期开展专题分析。

(二)税收风险分析运行机制

该局成立税源综合分析办公室,组建了专兼职相结合的税收风险分析团队,制定了税源综合分析办公室工作制度,明确了专兼职分析人员工作职责。定期召开讲评会,查找税收风险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本期重点分析内容。定期下基层督导下发风险企业的落实情况,为基层提供技术和业务支持,指导基层工作开展。定期召开局长办公会,听取基层单位风险企业落实情况汇报,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基础信息的采集不仅是首要环节,而且是关键环节,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影响到指标的可比性、真实性。设计《税源管理基础信息采集表》,统一必须采集的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在每个申报征收期内,由管理员逐户一次性采集纳税人上个月的基础信息,并按照“谁采集、谁负责”的原则,由征纳双方的责任人共同签字,从而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将信息录入到税收风险评估软件。

(二)风险预警指标计算发布。在管理员采集录入基础信息后,定期运用税收风险评估软件计算并发布全局税收风险管理的“面”上预警指标和“线”上预警指标,作为管理分局和税收管理员对税收流失风险识别的警戒值。县局、管理分局、管理员通过该软件查询全局不同行业、不同管理分局、不同责任区、不同纳税人、不同所属期的各项指标,从而达到税源管理良性互动的效果。

(三)税收流失风险的分析。利用税收风险评估软件计算并发布的分行业、分管理分局、分责任区、分纳税人的预警指标,并参照总局和省、市国税局发布的相关预警信息,各层级按照三级监控的原则进行税收流失风险分析。县局级按行业、按不同指标横向分析到不同的管理分局,甚至到具体的重点税源企业,纵向分析到不同的所属期;管理分局级按行业、按不同指标横向分析到不同的责任区和具体的纳税人,纵向分析到不同的所属期;管理员按行业、按不同指标横向分析到不同的纳税人,纵向分析到不同的所属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