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开发调研材料
一、十年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02—2008年,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我市组织实施的新村扶贫、移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卫生扶贫、社会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成绩显著。六大扶贫工程共覆盖我市农村人口38.1万人,使35.2万农村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一)资金投入
2002—2008年,全市累计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7763万元,其中新村扶贫3536万元,移民扶贫279.6万元,劳务扶贫190万元,卫生扶贫140万元,产业扶贫320万元,信贷扶贫贴息贷款23020万元,其他扶贫277.4万元。同时,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3006万元,社会帮扶1087万元。这是历史上,我市以村为单位国家扶贫资金投入最多的五年。
(二)实施内容
实施新村扶贫101个,以路水土为重点,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移民扶贫工程466户,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户进行整体搬迁。实施劳务扶贫,培训和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3125人;实施产业信贷扶贫,扶持省级扶贫龙头企业11户,带动和辐射贫困户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实施卫生扶贫,改造14所贫困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就医条件;开展社会扶贫,组织和动员150个市级单位、70个县级部门对口帮扶220个贫困村。
(三)政策措施
在方针政策上坚持开发式扶贫,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工作部署上,以“一体两翼”整村推进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在工作方法上坚持群众参与式扶贫,充分尊重农民愿意选择和实施项目。在资金项目管理上,坚持公示制、审批制、县级报帐制、审计制、项目验收制和后续管理责任制,确保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到项目。
(四)实施效果
1、贫困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共新修和整治村级道路668.5公里,新修水泥路8公里,便民道172公里。通过道路建设,有70%以上的组通公路,到户便民道入户率也达到了20%以上。既方便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又促进了贫困村经济发展,群众十分满意。
2、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共建设提灌站51座,山坪塘650口,引水渠77.98公里,蓄水池400口,石河堰15处、改造微型水电站2处,新增蓄水195万方,新增灌面12.2万公顷,改田改土780公顷,不仅改善了贫困村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促进了贫困村经济发展。
3、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十五”期共完成贫困户农户基础设施建设8644户,新建或改建人工井8737口,生活用水管网94.15公里,改造和新架设输电线路32公里,改房94838平方米,改厕93648平方米,改圈7885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2561口,硬化院坝6.7万平方米,安装闭路电视网络2000余户。通过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和农户基础设施建设,使贫困村脏乱差的现象明显改善,整体形象明显提升,农户生活环境、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少数人因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甚至个别人好逸恶劳等主观方面因素造成贫困的现象,但大部分的贫困现象主要还是客观因素特别是一些不可预测和抗拒的因素导致,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灾、因病残、缺劳力是形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其中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劣是致贫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残致贫。缺劳力和因上学致贫是新的时期下的两种贫困原因。具体地说,主要有众所周知的几个方面:
一是因自然条件差致贫。我市富顺县地处偏远岩区的福善镇、安溪镇等10余个镇乡和荣县西北路12个乡镇农田水利、交通等方面基础设施严重薄弱滞后,居住分散且远离场镇,交通不便,“靠天吃饭”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变,因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较差,抗灾能力低下,每亩土地年纯收入比其他乡镇要低200元左右,经济发展十分滞后。同时由于自然条件很差,20余镇乡有12万农户未饮用上自来水,
1.8万多户目前还居住在危房中,农民生活非常困难。虽然富顺县岩区和荣县低山区镇乡土地和人口占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