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目前,绝大多数的市场是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顾客是产品是否被接受的最终决定者,而顾客注重的是质量。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期成功,就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以期为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一、我国中小企业质量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1、质量管理停留在“事后检验”阶段

质量管理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的质量检验阶段即事后检验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60年代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然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数还停留在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前的“事后检验”阶段,严重缺乏必要的“事先预防”。“事后检验”是在成品之后的检验,主要作用是“事后把关”,把成品中的不合格品挑出来,保证交付的产品的合格率。其主要缺点是:责任不明,互相推诿。成品之后,如果质量检验部门检验产品问题较大,需要追查原因和追究责任的时候,由于没有实施全过程控制,质量责任不明确,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等部门就会互相推诿,产生矛盾。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的意识与能力问题。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缺乏质量意识,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产品促销和市场开拓上,不太重视质量与质量管理;在能力上,不太了解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员工基本不参与质量管理

多数中小企业认为质量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事情,管理人员基于工作内容与职责而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普通员工则基本不参与质量管理,而是处于“被管理”状态。一是领导层的意识和观念问题。企业领导者往往把员工视同于生产工具,当成纯粹的“经济人”,不太关心和了解员工,忽视非经济因素对员工的影响,他们关心更多的是生产,属于“任务型”领导。领导层的这些想法和做法,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员工意识和能力问题。在意识上,员工认为自己跟老板之间只是一种短期的雇佣关系,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没有归属感,没有奉献精神也认为没有必要奉献,也就不会参与到管理中,只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且是被动的做事,根本不想参与质量管理。

3、过多地侧重生产过程的控制

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侧重生产过程管理,对于其他过程,诸如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开发、售后服务、用后处置等过程相对来说疏于管理。其结果是产品质量问题频频,如产品不适销、市场难以拓宽、产品更新换代受影响等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者的问题,他们不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要保证产品质量,就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即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过程都要加强管理。

4、管理标准过于主观

质量管理的工作之一是质量控制,科学合理的标准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中小企业制定的与质量管理相关的标准,往往是企业领导者主观意志的体现,而不能密切结合企业实际,也没有充分的协商,结果是质量控制的各类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员工不理解不接受这些标准,从而使标准成为员工工作的“枷锁”。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领导者。一是领导者客观上不懂标准化的基本理论;二是领导者主观上比较专权,强调个人权威

5、缺乏对员工的培训

由于没有认识到员工培训的意义,中小企业在员工招聘、使用时对员工的要求很多,对员工实施有效培训的少。当中小企业员工不能胜任工作时,大多数情况是员工自动离职或者企业辞退员工。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员工没有归属感,企业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

6、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中小企业在实际的质量管理中,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对员工尤其是一线的工人,监督多、要求多,而缺乏对员工有效的激励。一是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激励的意义,二是不懂激励的理论和方法

二、我国中小企业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3]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罗斌斯.库尔特.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