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道德尺度”读后感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城厢中学曹爱平

这篇文章虽然没有读完,但从中也深深的感到教师所担负的道德责任重大,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首先,要“爱国守法”,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我们的言行去熏陶,教育下一代。第二,“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责任就教不好学生,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师。我们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的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第三,关爱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教好书、育好人,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第四,“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不仅仅是在教师的着装、仪容等方面提出的要求。更深层次的是对教师的言行举止的要求。作为教师,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成为学生的模范与标榜。一个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学术高、更重要的师德要高,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第五,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因此对我而言,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我永久

的必修课。虽然年老,但还要积极向组内的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做到:“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以适应与时俱进的潮流。

总之,我觉得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在平时,更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第二篇:《幸福的尺度》读后感《幸福的尺度》读后感

我喜欢毕淑敏的《幸福的尺度》,那一篇篇脍炙人口、发人深思的美文,似一股股清澈的泉水,迅速在周身荡漾开来。每次捧读,都是对心灵的又一次洗涤和滋养,久久不愿放下。

毕淑敏。著名作家,人称“文学的白衣天使”。她擅长将人性的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合成融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美学况味。在她的新作《幸福的尺度》中,其文字总能春风化雨地直指人心,外在温润、内里凌厉,给人以希望和疗愈,帮人们用幸福呵护生命的尺度。

《幸福的尺度》以书写幸福为主题,记录了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与感悟。全书从内心的澄澈、爱的坚持、亲情的守候、活在当下等角度,揭开幸福的面纱,来深度诠释“幸福哪怕再细微,也顽强存在”。这还是一本关于现世人生、内在心灵、如何看待幸福的温暖小书,在充斥着不安全感的浮躁社会,给内心坚强的力量。书中不讲大道理,没有教条指南,只是与我们分享一些心灵平和的主张、拥有幸福的提醒。毕淑敏将平凡化为神奇,于平凡细致中抒写生活的真、善、美;抒发平常人绝不平庸的感受。读之,如同一味清醒剂,让人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思考生命本真。

毕淑敏的散文往往将笔触停留在现实生活中,于妙趣横生中感悟幸福,探讨灵魂。她认为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金钱的功劳。真

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有一定的关联,人不可脱离环境妄谈幸福,但是当人们丰衣足食之后,再继续增加物质的供给,幸福感并不能相应地成比例增加。她在《全家福的琐屑》中告诉世人:“真正的尊严应该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追求内心的充实、安详、愉悦。”这样的文字,折射着女性水样的光华,如一剂心灵处方,文火清蒸,给人恰到好处的滋养。

毕淑敏以散文世界最坚韧的一支笔,既给我们理性的清醒,足以指导我们在残酷现实中奋力向前;又有温柔的观照,让我们能在披荆斩棘中找到更好的自己。她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般女性的细腻情感,有些篇章还能让人体会到一般女性作家少有的豪爽、大气。如《幸福的镜片》中,她以为幸福的家庭,不妨成为回收情绪垃圾的炼炉。将成员的种种不快,以至愤慨忧愁苦恼悲凉,都虚怀若谷地包容下来,然后紧闭炉门,不再泄漏。好的家庭是会变形的镜片,能发生奇妙的

折射,放大欢乐,缩小痛苦,这就是幸福家庭的奇妙镜片功能。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睿智的眼光,对生活、生命进行着理性思索的智者,同时又揭示了生活的丰厚底蕴。

第三篇。批判官员的尺度读后感说实话,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的时候,我对这本书是实在提不起兴趣来的。打着完成作业的旗号,硬着头皮往下面读,才发现里面是别有一番洞天。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由此,我想怎样的尺度才是真正的善良的尺度。善良大概也是分等级的吧。最次一等是为名利行善。比如各大企业资助鳏寡孤独的前提是将这一善行见诸报端,以求扩大企业和个人的知名度。再比如08年汶川地震之后4000多万党员交纳的97.3亿元的特殊党费,这其中肯定也有不少党员是为自己前途进行的政治募捐吧。这种善是彻头彻尾的伪善,因为在这些人眼里善良无非就是用来交易的筹码。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我用钱买善然后捐出去获得更好的名声和职位之后,再获得更多的钱,并形成一个循环。其次一等是,为脸面行善。别人都捐了自己不捐或是别人都捐100自己只捐10块,这脸上多挂不住啊。而且别人以后会怎样看自己,会不会说自己没爱心太冷血之类的话。最上一等是为自己的内心行善。在这一类人心中善行已经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他们不会计较名与利的纷扰,也不会在意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威严,只求自己内心的安宁。诚如柏拉图所说:“真实的善是每个人心灵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人作为他行为的目的”。其实真善与伪善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伪善只是手段,是他人为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真善本身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而且真正的善良的尺度应该是求诸于内心的,它来源于人性之中的恻隐之心。但现实却是媒介和物质似乎剥夺了原本属于我们内心的尺度。比如,去年路人甲路过车祸现场,拨打电话报警并协助救治伤员。当然这行为本身是值得赞许的,而之后路人甲先后获得市级见义勇为小英雄、省级见义勇为小英雄、全国级见义勇为小英雄等荣誉称号。其先进事迹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先后大肆吹捧,并详细报道他的各种荣誉称号及获得的数万元物质奖励。我感觉,这是媒体在误导人们,本来值得称道的只是见义勇为本身。但媒体的侧重点似乎放在了路人甲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和巨额奖金上,这就不免误导人们见义勇为是有丰厚回报的,它可以让你一夜成名、名利双收。如此,当下甚嚣尘上的伪善主义大行其道,各种媒介功不可没。还有就是我作为一名大学生相当反感的另一件事是:大学的各种荣誉称号、奖助学金的评选都必须和志愿者服务时数挂钩,如果时数不够,对不起这些只能和你绝缘了。于是大学生只好争当志愿者了。但在敬老院不多的城市里“志愿”往往意味着“循环”使用。比如这一队志愿者刚刚拖了地、打了水走了,那一队志愿者来了接着拖,把开水倒了接着打。也算是特色志愿服务吧,嘿嘿„„如此理解,这种志愿服务不单有被志愿的的嫌疑还颇有点儿滑稽的意味了。

得嘞,写了这么多我只是想强调真正的善良应该只关乎我们的内心,与外在的尺度无关。即使外界真得要称道我们,值得称道的也只是善行本身,而与个人名利无关。正所谓:“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